王必强,男,1977年11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固原市泾源县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26年来,他扎根西部山区,以科技为笔、以田野为纸,累计服务农户3万余户,推广农业新技术58项,培育良种犊牛3.8万头,带动农民增收超1.2亿元。
科技赋能:让牛羊产业“牛”起来
“老王,快看看我家牛犊咋蔫头耷脑的?”凌晨五点,王必强的手机铃声响了。披星戴月赶到养殖户老马家,王必强猫着腰钻进牛棚,手电筒光束扫过牛犊泛红的眼睑:“这是生病的前兆,赶紧隔离!”说话间,消毒液喷雾器已扛上肩头。
面对泾源肉牛品种退化困局,王必强像位执着的“牛郎”,带着团队翻山越岭采集数据。2018年寒冬,他在杨岭村蹲点38天,首创“人工冷配改良技术”,让西门塔尔牛与本地黄牛成功联姻。当第一头花白相间的杂交犊牛落地时,养殖户老杨摸着牛耳朵直乐。如今,这项技术已培育优质犊牛3.8万头,养殖效益提升40%,乡亲们算账时总会念叨:“多亏王工给牛配了‘外国对象’。”
在六盘山镇智慧牧场,物联网屏幕跳动着实时数据。王必强首创的“全日粮(TMR)饲喂技术”让饲草利用率提高35%,每亩养殖成本直降800元。养殖户老马算过细账:“现在按配方拌料,一头牛每天能省5斤料!”更让乡亲们惊喜的是,他牵头组建的合作社串起了“饲草种植-良种繁育-精深加工-电商销售”全产业链,2024年全镇畜牧业产值突破5亿元大关。
躬耕沃野:把论文写在黄土地上
“王技术员,我家玉米秆总发霉咋回事?”秋收时节,王必强在田间课堂被农户围得水泄不通。他随手折断青贮玉米秆,断面渗出乳白色汁液:“要赶在蜡熟期收割,包膜时得排出空气……”说着蹲下身演示打捆技巧,沾着泥土的裤脚早已看不出本色。
26年间,王必强的足迹踏遍全县96个行政村。他的工具包里永远装着测土配方仪、记录本等工具。在苏堡村驻村时,他协调246万元建起肉羊养殖园区,带着党员示范户发展林下养鸡、菌菇种植。村民桂兰指着自家鸡舍笑得合不拢嘴:“老王手把手教我们发酵床养殖,现在鸡粪都成了抢手货!”
最让乡亲们服气的是“点单式”服务。王必强把培训教室搬进牛棚羊舍,谁家牛反刍异常,一个电话他就带着B超仪上门。香水镇养殖户老马感慨:“去年母牛难产,王工守了整夜,孩子出生都没见他这么上心!”这些年,他通过抖音、头条号发布200条科普视频,播放量超500万次,带出了200多位“土专家”“田秀才”。
初心如磐:在乡村振兴路上永不停歇
“我的舞台在牛羊圈舍,追求的是共同富裕。”49岁的王必强依然奔波在乡村振兴一线。他首创的“人病兽防”联防机制,使布病发病率下降60%;推广的“无抗养殖”技术,让5项畜产品通过绿色认证;组建的科技志愿服务队,每年为180.5万头牲畜筑牢免疫屏障。
在苏堡村数字乡村建设现场,王必强正指导村民操作智慧平台。村支书竖起大拇指:“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全靠王必强带着我们‘触网’!”而王必强最欣慰的,是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90后新农人小杨说:“跟着王工学技术,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王必强用科技为传统农业插上翅膀。他培育的不仅是良种牛羊,更是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夕阳为六盘山镀上金边,他背着工具包走向下一个村庄,身后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还有乡亲们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共产党员,我们信得过!”
猜您感兴趣
群英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