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雍,1991年出生,是一名积极阳光、充满活力的小伙子,脸上总上挂着开朗、灿烂的笑容。公务员招考来到宜良县应急管理局工作才两年,就熟悉并承担了多项工作,成为领导的好助手和同事们的好伙伴。同时他也是两个小孩的父亲,其妻子余小艳在昭通市镇雄县工作。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有困难,但更多的是快乐。
家庭和睦、真心待人
文雍、余小艳夫妇多年来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团结邻里,乐于助人,是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生活当中,每当发生摩擦时,他们都能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长期以来,婆媳相处关系融洽,受到邻里亲戚的好评。在这个家庭里,虽然他们大家性格、文化、志趣等不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现矛盾,大家能互相体谅,民主平等、宽容谦让,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的文明家风。真心待人是他们全家的处事态度,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邻居们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帮忙,他们都热心帮助。他们一家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那些需要帮助的邻居解决一些燃眉之急,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热心公益,助人为乐
从小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文雍一直热心公益,大学期间就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2010年,这个当时还在大学校园读书的小伙子,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献血活动中,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由于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几率非常低,通常数万人中才可能有一例匹配,文雍的配型信息和其他志愿者一样在录入后便石沉大海,久久没有音信。但8年过去了,他仍不忘初心。2018年12月,已在宜良县安监局工作的文雍接到中华骨髓库云南分库电话,当得知自己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时,文雍的第一感觉和很多“前辈”一样:中彩票了,这是何等的幸运!当被告知是一名年仅6岁左右的“血癌”小孩与自己配对成功需要他帮助时,文雍更加坚定了捐献意向,因为他自己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想着孩子正在忍受病痛的折磨,也很难过。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答应义务捐赠造血干细胞去救治这名“血癌”儿童。文雍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领导和同事们都很支持他。但是,按照要求,捐献造血干细胞,还需征得家人和配偶的同意。挂断云南省分库这边的电话,文雍又给远在昭通市的妻子打通了电话,告知了这个情况,妻子余小艳支持他的决定。文雍顺利地完成了后续的再次高分辨配型和体检,于2019年1月28日在云南省红会医院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赠。本来妻子可以来到医院陪伴文雍,但因路途遥远加上单位工作丢不掉,捐献前后一个多星期,省和县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和其他志愿者陪伴在文雍身边,当天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当日输入患者体内。妻子牵挂丈夫也只能电话联系,鼓励着他实现了这次爱心捐献。因为保密的需要,在整个捐赠过程中,文雍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小孩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一个小孩子,但他并不后悔,因为就像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上所写的那样,“这一人道之举使患者获得了重生”,这就足够了。
回想起这件事的经过,文雍总是说,这次捐赠造血干细胞救人,自己很感谢妻子的支持,也感谢父母的理解,也离不开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捐赠造血干细胞前后,在工作上给予照顾和支持。有人问道,“你不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造成伤害吗?”他很平静的回答,“如果能救这个孩子一命,哪怕身体受到一点伤害,又算得了什么呢?特别是我当父亲以后,我更能理解孩子对父母意味着什么,因此,我必须去做。”
据悉,文雍这次捐赠的造血干细胞是全国第8006例,云南省第182例,是宜良县首例造血干细胞捐赠。但对他来说,博爱传递真情、奉献拯救生命,早已不是第一次!此前文雍已捐献了血小板3次,每次200毫升;献血5次,总献血量达2500毫升。
每一例成功捐献背后都有一则感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芸芸众生中的平凡英雄,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名字----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个名字背后的那群人给了在生死边缘的血液病患者生命的希望,对每个血液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来说,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就是天使带去的福音!
猜您感兴趣
群英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