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丰收,女,土族,1990年11月出生,现任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西藏分公司拉洛水利枢纽工程项目部人力资源部主任。工作七年,她一直坚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从一个懵懂少年到如今的业务骨干,从皮肤细腻的妙龄女子到如今的两颊殷红饱经风霜。她常年远离父母孩子异地工作,作为女儿,她没有尽到晚辈的孝心,作为母亲,她没有尽到当妈的责任,但她却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水电事业,她像一朵美丽的格桑花扮靓美丽西藏。
干人力资源工作,就是要“干人事”
“再艰难再艰苦的工程都是靠人干出来的”,在王丰收的心中,“人是最重要的”,所以,“干人力资源工作,就是要‘干人事’”。每到一个项目之前,她都会提前了解项目概况、重点难点、人员构成,同时积极主动向公司、分公司人力资源部资深同事学习,加班加点钻研业务知识。“做项目人力资源工作,不是靠在办公室‘坐’出来的”。同事们都说,王丰收是“长”在施工一线的。“王师傅,最近工作强度大不大?食堂的饭吃得合胃口吗?要注意身体啊。”“张师傅,您的安全帽可一定要扣好,我记得您女儿跟我差不多大,咱人在外面,可得让孩子们放心啊”。亲切的话语,细致的关心,让项目部的职工倍感温暖,工人们都特别喜欢和她交流,倾吐心声。她也会及时把了解到的情况和职工合理诉求反馈给项目领导班子予以解决,她被大家称为“邻家小妹”“自家闺女”。
2018年9月,王丰收的孩子刚刚断奶,她忍泪忍痛离开孩子回到西藏。此时,海拔4100米的旁多灌溉输水洞项目部还有一年工期,50余名工作人员。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她一个人承担了综合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后勤部和设备物资部大量工作。考勤、薪酬、临时用工管理、收发文、车辆派遣、食堂管理、业务接待、设备管理、生活物资采购,十几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赞赏。
2020年1月,她来到了海拔4300米的拉洛水利枢纽项目担任人力资源部主任。这个项目是国务院172项重点水利项目,项目工区大,战线长,施工难度大,工人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艰苦。初到工地,她每天坐着皮卡车来回颠簸几个小时,大坝、料场、1号、2号、3号、4号洞,短短半个月,熟悉认识了全部90名职工,了解了270名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情况。
知心铸信任,疫情担大任
2020年初,因工期紧张,她春节期间放弃休假坚守岗位,正逢新冠疫情蔓延。项目部按照西藏自治区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她主动请缨,冒着危险战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她根据项目部参建员工基础信息,对在岗和返岗职工逐一进行沟通和排查,详细记录,做好登记台账;与当地医院和防疫卫生部门积极沟通,储备充足的防疫物资;建立集中隔离区,制定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改善隔离区生活条件,每日进行消毒和体温测量,编报防疫日志。
3月初,项目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王丰收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连续20几天往返机场和火车站,妥善接回72名员工,零感染、零疑似病例。
所有付出只因爱的力量
在4000米以上海拔的高原常年工作,对女人的身体是严重的摧残,嘴唇干裂,手脚浮肿,脸上长满痘痘,生理期极不稳定。2016年,她初次怀孕便流产了。2018年,她生完孩子之后毅然选择重回高原,只因为,岁月沉淀,西藏已不再是他乡,奋斗的地方就是家乡。爱家乡,就要努力把它建设得更美丽。爱家乡,就要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拉洛项目部地处日喀则萨迦县拉洛乡,当地地质岩层松软,每年雨季爆发泥石流,冲垮路面,造成交通堵塞。一次出行,她感受到了乡亲们的不便,就及时与项目部领导班子沟通,调派人员和设备,对泥石流段进行疏通,修葺路面,泥路变通途。
拉洛水库蓄水前,库区搬迁,移民们搬到安置房。2020年3月,她了解到项目上的藏族工人白玛正打算请假搬家。于是她带了7、8个团员青年帮白玛和村子里的其它人义务搬家。她还随身带了两大包口罩,嘱咐乡亲们做好疫情防控。
2020年初,复工复产初期,大部分内地员工无法进藏,项目部技术人才紧缺,而本地的藏族务工人员则期待得学一门有用的技术,工资收入能涨上来。她洞察了其中的联系和机会,与萨迦县人社局反复对接,联合举办了“以工代训”培训班。当时,大坝防浪墙即将施工,项目部吸纳当地劳动力30名,定向培养钢筋工、模板工,采用项目部技术骨干一对一、手把手边培训边上岗的模式,让农民工从体力型转向技术型,也缓解了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压力,目前该模式在西藏其他在建项目中广泛应用。项目部藏族员工索朗平措和哥哥扎西,两个人的工资从最初的6000元,通过培训考核,工资涨到12000元,一年后家里就添了一辆双排车。索朗平措好几次邀请王丰收到家里做客,“下一个项目,我们兄弟俩还想跟着你们干。”
王丰收先后荣获公司“三八红旗手”“青年岗位能手”“最美女职工”、2020年被评为天津市“最美女职工”、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政府“以工代训”培训班先进个人。
猜您感兴趣
群英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