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总队刑侦支队三队队长。20条线路、508座车站、831公里里程、1200万日均客流……他所守护的,是全世界路网里程数第一、客流规模第一的城市轨交,却举重若轻,屡创佳绩。
识别难度更大、流动程度更高、时间覆盖更广……他所面对的,是轨道交通区域更为复杂的违法犯罪态势,却迎难而上,创新破局。
多年来,陈建强用奉献诠释忠诚,用担当彰显为民,形成轨交大客流下的精准打击模式,带队抓获扒窃违法嫌疑人一千余名,实现上海轨交区域扒窃类案件接报数清零式下降、重大节点“零发案”,扒窃案件破案率达100%!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中,他和队友加大社会治安防控和隐患清零力度,深入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确保轨交区域扒窃“零发案”,开创了“发案低、秩序好、更舒心”的全国轨道交通治安管控新局面。
无名者:最美的永远是背影
抓扒手难,在轨交区域抓扒手更难。与贼过招,最怕自己“曝”掉。刚当反扒队员那会,陈建强就因直勾勾盯着对方看而暴露了自己,被扒手带着兜圈子戏弄一番。交过“学费”后,陈建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深入骨髓,他常和队员们说:“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反扒民警最美的永远是背影。”
上海轨交日均客流高达1200万人次,线路多、车站多、换乘多、里程长,加之地形复杂、冬暖夏凉,是许多扒手的首选作案地。在陈建强看来,大客流是把双刃剑,人多意味着难以发现扒手,但人多也便于隐藏自己。他经常身着素色衣裳,手上拎个环保袋,把自己装扮成乘客甲或乘客乙,隐身于人群之中伺机出击。他不允许自己的队员在公开场合扎堆结伙,因为“警察的集体气场太强,容易被贼察觉到”。他还要求大家努力把自己的颜值和“气质”降到最低值,最好泯然众人。
轨交区域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会有几双火眼金睛潜伏着。陈建强眼睛很有神,但说话时并不看着对方,而是四处乱瞟,这不是他不尊重对方,而是长期形成的职业习惯——不和人对眼,一个经验丰富的反扒民警遇上一个作案老到、经验丰富的贼,只要彼此一对视,铁定互相暴露;同时,他时刻在巡视和观察周边环境,这亦是种职业素养。
和扒手对战,真的是斗智斗勇斗毅力。
章某是上海扒手圈的“爷爷级”人物,贼龄是陈建强警龄的四倍,章某反侦查意识极强。章某最为得意的,是有过一次因证据不足而无法处理的经历。他一度叫嚣:“抓不到现行,你们谈都不要和我谈。”
对这个老奸巨猾的家伙,陈建强定下的工作原则是“宁愿掉,不可曝”,宁愿跟丢了他,也绝不能惊动他。
扒手常常会混迹于站台上排队的乘客中。这时,怎么排兵布阵十分有讲究,陈建强会根据扒手在队伍的位置采用不同的方案。而一旦扒手挤上车,哪怕车厢再拥挤,陈建强也得硬挤上去。地铁和地面不一样,地面没跟上,还可以借助汽车等其他工具继续跟;地铁里的机会永远只有一次,没及时上车就意味着跟丢。
第一天,章某兜来兜去,就是没有动手。
第二天,章某故技重施,还增加了折返、逆行等花样,陈建强还是不慌不忙地跟着。
一直跟到第三天,章某上了4号线,物色到一个背双肩包的IT男。他假借刷手机,眼睛却滴溜溜利用窗户玻璃的反光进行观察。确认四周安全后,他左手搭件衣服做掩护,迅速拉开双肩包拉链,偷出个手机,又把拉链拉上。
殊不知,这一幕已被陈建强全程用手机录下。为了固定证据,陈建强他们个个练就高超拍摄技巧,第一视角、多机位、无死角、一镜到底。其中最难的是,为了不引起对方警惕,眼睛要望向他处,手机摄像头却始终得聚焦扒手,这就需要通过经验来控制拍摄方向,借助车厢晃动及时调整角度。
多年来,陈建强他们形成了“就近原则”,谁离嫌疑人近谁动手,而陈建强往往就是最近的这个人。战友间的默契可谓心有灵犀,只要给一个眼神就足够。
章某“出货”后陈建强果断出手,把章某双手连同裹在衣服里的那部手机及时控制住——漂亮的人赃俱获。
这一回,陈建强问“你认不认?”章某只能悻悻地低下头。
还有个惯偷花某,自称是扒手届的“天花板”“业务全能”混车厢、挤人群、打掩护样样在行。他把钱包偷出后取走其中1万多元现金,竟又把空包放回去,现金被他第一时间存进ATM机。被陈建强抓获时,他竟两手一摊:“不是我干的,除非你能证明这卡里的钱是偷的。”面对挑衅,陈建强毫不退让。他连夜调阅银行72小时的取款录像,走访当天取款市民40人次,创新使用银行ATM机清分系统与人民币冠字号作为证据,最终将他绳之以法。
抓贼是硬道理,破案是试金石。不知多少个宵小之徒被陈建强斩于马下,他却通通秘而不宣,甘做无名英雄。舍得了名利,耐得住寂寞,这既是对工作岗位的要求,也是对个人品质的考验。陈建强始终坚守这份喧哗背后的寂寞,名利两忘,甘苦自享。
孤勇者:带着光驯服“怪兽”
名师出高徒。陈建强在警校读书时,被二级英模、反扒女警陈峥的一次宣讲所打动。更没想到,两人日后竟然成了师徒。师父把轨交反扒的好传统、好作风、好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陈建强。
从警第一天,师父就告诉陈建强,干反扒,就要学会面对“苦累脏危难”。从警十年,陈建强深以为然。说到“苦”,轨交反扒主要靠徒步跟,日行3万步,一年穿坏三双运动鞋,最长的记录是连续跟踪12小时,换乘7条线路途经68个车站;说到“累”,快节奏、高强度、连轴转,他们刚抓获一个扒手又开始跟另一个扒手,四天四夜,24小时不断人,累得坐着都能睡着;说到“脏”,许多扒手“烂人”一个,身上有艾滋病、梅毒、肺结核等传染病,还有的携带甲肝乙肝病毒;说到“危”,许多扒手在最后时刻会狗急跳墙、铤而走险;说到“难”,发现难、跟踪难、抓捕难、取证难,任何一个环节稍有疏忽,便会前功尽弃。
陈建强的从警生涯,与危险同路。
一次,一位失主报案称他一部用了多年的手机在地铁上“遗失”了,但后来却被人在世纪大道站捡到,可此站他从来没去过。怎么回事?对此,陈建强的判断是,小偷行窃后发现旧手机卖不出价钱,随手丢在了车站里。
一个连小偷都看不上的旧手机能值几个钱?可陈建强并不这么想,勿以恶小而不除,乘客的一针一线都不允许偷。很快,他通过队所联动,精准布控,迅速在茫茫客流中锁定了扒窃嫌疑人。
这天,该人再次作案时被陈建强人赃俱获。搭档去找被害人取证,陈建强把嫌疑人控制在墙壁前,刚准备上铐,没想到对方竟突然一发力,拿头狠狠撞向陈建强的下颌,他被撞得眼冒金星,对方则趁机挣脱开来,拔腿狂奔。陈建强被带倒在地,重重摔了一跤。不服输的陈建强爬将起来,穷追不舍,终于在几百米外将其死死压在地上。
增援的队友赶到后,发现陈建强脚上竟然只剩了一只鞋,并且满嘴是血。这时,陈建强才发现自己下巴脱臼了,一阵剧痛袭来……
嫌疑人的袭击是一次性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却是一辈子的。
从警十年,陈建强不知遇险过多少次。他曾像警匪片一样飞身穿越八车道,将嫌疑人扑倒在绿化带里,面对对方掏出的匕首毫无惧色;他曾和嫌疑人死死僵持不愿放手,好不容易上完铐后虚脱发冷,手背上绷出一道道淤青,而扒手藏在怀中的镊子都因用力过猛而弯曲了;还有一次,他和搭档两人不小心误闯贼窝,面对八个不怀好意的家伙,他俩临危不惧,成功把赃物带回。
警察是一项高危职业,而反扒民警则是高危中的高危。有哪个扒手肯轻易就擒,又有哪个扒手不会拼死一搏?任何一次小小疏忽,都可能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但陈建强宁愿把危险留给有准备的自己,也不愿让没有准备的乘客受伤。舍命,和文化程度、和收入待遇无关,它只与使命感、责任心紧密相连。这就是人民警察的担当!
破风者:为轨交治安难题寻求破解之道
2019年,是陈建强反扒生涯中最难熬的一段日子。那段时间,轨交区域扒窃频频高发,他和队友们疲于奔命。
车厢站台、自动扶梯、售票处、进出站闸机、地铁进出口,都成了扒窃高发区域。拔耳机线偷手机,车厢里割包、开包,趁人多拥挤摸口袋,用镊子夹口袋内财物,作案手法多种多样。陈建强甚至要开始关心天气:每逢下雨天,地铁出入口案件便会高发,因为下雨时乘客要用一个手撑伞,一侧的口袋处在失控状态,容易给扒手可趁之机。
陈建强想,一味靠拉长工作时间、人工发现是治标不治本的,必须依托信息线索提质增效,走精准打击之路。
“破其一点,断其一线。”他立下军令状,改用新打法。他一头扎进上海火车站站、人民广场站等24座扒窃案件高发车站,走访12家派出所、200余家车站商铺、500余名车站工作人员,研究扒窃案件发案规律,最终形成队所联动反扒打击“一站一方案”,逐步形成了轨交大客流下的精准打击模式。一旦发生扒窃案件,反扒力量精准介入,确保90%以上的扒窃案件能在3小时内明确嫌疑人、24小时之内完成抓捕。就这样,短短一年间,陈建强和队友捣毁盗、销团伙30个,抓获团伙成员157人,重点车站扒窃立案数下降超过80%!
2021年以来,陈建强更是秉承“科技+人力”理念,将反扒工作主动融入以风险防控“一平台、三体系”为主体的新型现代警务机制,动态隐患清零和精准打击犯罪“两手抓”“两手硬”,使上海轨交扒窃案件呈清零式下降。2019年,上海轨交区域扒窃案件数为17000多起,2020年降为6000余起,2021年降为300余起,现在已是零星的个位数。数字的大幅下降,源于日益精准的打击。
扒窃案件大幅下降后,新的犯罪手法随之出现,但对陈建强来说,无论扒窃还是其他违法行为,只要影响乘客安全感、满意度,都是他的打击重点。他和队友主动出击,紧盯轨交区域猥亵、侵犯他人隐私、“隔空飞投”、“名借实骗”等新型治安问题,快查快处,净化治安环境,持续确保了轨交区域更安全、更有序、更干净。
不久前的一个傍晚,乘客雷小姐在换乘通道里遇到一个帅小伙搭讪,问她暂借200元应急。雷小姐加微信转钱几天后竟被他拉黑,电话也不接,200元打了水漂。而在同一个地铁站,大学男生小曹也遇到两个美女借钱,套路一模一样。
陈建强敏锐感觉到,这两起案件不像是偶发,结合被害人对“借钱”人员的口音、话术、穿着等细节描述,他初步判断这是利用轨道交通客流量大、选择面广等条件,针对乘客实施的一种“名借实骗”的新型诈骗行为。
但其难点就是案值太小,难以证明嫌疑人的主观恶意。陈建强跳出固有思维,不再就案论案,拘泥于一人一事的个案,而是改从整体上来进行分析犯罪特点;但要从整体上来分析,就需要查找并询问大量被害人。
也许,骗子当时就是觉得警察蜀黍不会“拿大炮打蚊子”才胆大妄为的。
可是,他们遇到了陈建强。像和扒手斗智斗勇一样,陈建强和这帮诈骗分子杠上了。串案并案、反复甄别、走访线索、深挖数据……为了这个案子,陈建强带队走访、查实了上百名被害人,最后一举将10名犯罪嫌疑人抓获,查证赃款20余万元。
千万不要低估警方除恶务尽的决心!陈建强经手的案子,大多案值不大,最小的一起案值才5毛钱,但在他心中,没有小案子,只有小案值,案大案小都连着民心,都涉及群众利益,都必须竭尽全力,他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人民警察的使命!
追光者:为人民群众点亮“平安之光”
“破案抓人,固然是刑警荣耀;但追赃挽损,同样是人民警察的高光时刻。”
陈建强曾抓获一名扒手。到案后,对方拒不交代被盗手机去向。为完璧归赵,他想尽办法。他发现扒手手机里有几张图片,拍的是公园里的一处风景。陈建强灵感乍现:会不会是扒手怕自己忘记,拍下的藏匿处?陈建强对照手机图片仔细寻找,按图索骥,果真找到了被扒手埋在公园里的两部被盗手机。两位失主拿到失而复得的手机,不禁笑逐颜开。
据统计,仅2021年以来,陈建强就为市民追回手机96部,钱包和其他卡类80余件,累计追赃挽损126.3万元,追赃率达90%以上。他先后收到感谢信21封,锦旗31面。
来自上海交大附中的邓女士曾来信讲述过一件暖心事。
那天,邓女士从金沙江路站上地铁后发现手机不见了,她严重怀疑是上车时被盗,于是报了警。陈建强迅速开展侦查,但反复查看公共视频还原邓女士进站上车过程,既没有发现疑点,也没有嫌疑人员对象出现在画面中,很可能是邓女士自己在车站不慎将手机遗失了。
陈建强没有就此停手。通过对公共视频一帧帧地寻找,最终发现邓女士匆忙上车的一瞬间,一个黑影从她口袋滑落,掉入地铁道床。“等地铁运营结束后,我去帮你找回来。”陈建强给了她一个承诺。
邓女士在感谢信中说,民警耐心细致的宽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阴霾的心”。邓女士说,她感受到的不仅是警方办事的高效,还有贴心的温情,“让我感到‘人间值得’。”
有案必甄,有案必侦,有案必破。扒窃犯罪的大幅下降,让陈建强和同事有更多精力为市民寻物。在陈建强心中,无论是破民生小案,还是为百姓解忧,不管何种方式挽回群众损失,都是在践行人民警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20年以来,陈建强带队为群众寻回遗失物500余件,价值220余万元。
可是,让许多人不解的是,陈建强不仅会帮助群众,有时甚至还帮起了扒手。
不久前,一位李女士前来报案说丢了手机,表示只要能拿回来,出多少钱都可以。说着说着,她禁不住抽泣起来。原来,她把不幸离世的女儿的所有照片都存在了手机里,这部手机对她有特别的情感价值。陈建强一阵唏嘘。
陈建强很快锁定了一个重操旧业的老惯偷,在其再次动手时将其抓获。但他死也不交代手机藏在哪里。
陈建强得知他的儿子刚考上大学,即将报到后,展开攻心战,“将心比心,儿子是你的心头肉,但女儿也是妈妈的心头肉,女孩已经不在了,而你却偷走了母亲的手机,毁了母女间的记忆……”老惯偷被打动了,终于将藏在树下的手机交了出来。
后来,陈建强放心不下老惯偷,他找相关部门联系,帮他盘下一个爱心早餐店。几个月之后,他走过地铁站厅外的小吃摊,听到店主在热情地招呼他吃早餐,竟是此人……虽然是大冬天,但陈建强心里暖暖的。许多曾在他们这里挂了号的老扒手都改邪归正,有了正规职业。
“反扒民警不仅要‘护百姓安心’,还要‘劝迷途者返’。”陈建强笑称,这才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从警十年磨一剑。陈建强也经历过犹豫、徘徊,一度想要放弃,觉得反扒这个岗位吃力不讨好,苦累不说,办的还都是小案,遇到旁人不支持不理解是常事,甚至还有误解和委屈,而每每看到当刑警的其他同学不断破获大案时,这种心理落差就更大了。直到后来,他突然领悟到,这些“民生”小案才最贴近群众,被偷的现金里有很多是救命钱,被盗的钱包里有家人的合影,被窃的手机里存有珍贵照片和公司文件。这些物品,对乘客来说不仅有价格,更有价值——情感价值、商业价值,还有无比珍贵的安全感价值!从此后,他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家庭的支持是他前行的后盾。作为“常态化”披星戴月、全年无休的反扒民警,陈建强常年没法顾家:每一次家庭聚餐,他永远是最晚到的那个;每一回的短暂陪伴,都是他给父母妻女的“奢侈品”;每一次合影,他最喜欢露出的是侧脸;他常常缺席“小家”的天伦之乐,而在为“大家”奔波。所以,他见缝插针回家时总要拼尽全力多做些家务,弥补下心中愧疚。他也牵挂女儿的学习成绩,惦记为生病的母亲每个月去医院开药,结婚纪念日也要和妻子浪漫一下。既然陪伴的时间有限,那他就用诚意来弥补。
群众的理解是他前行的动力。一个外地来沪出差的老师在目睹他与扒手殊死搏斗后,主动站出来要求作证;一次他孤身与一个人高马大的扒手对抗,周边路过的三个男乘客挺身而出上前帮忙;一个打工妹在陈建强他们为她追回1000元工资后非要买个西瓜表示谢意;而那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更是代表了群众满满的谢意。最让他难忘的是,有一次在车厢里抓贼,当他和队友将对方按倒在地时,满车厢的乘客竟然集体鼓掌。那掌声如同天籁,让他如痴如醉。
内心的信仰是他前行的支柱。从警十年,陈建强鲜有机会公开露脸,低调保密是他一招制敌的法宝;他也很少有机会穿警服,但他其实和许许多多便衣警察一样,时时刻刻把警服穿在心里,分分秒秒把人民安危记在心中。
英雄无名,志在安宁。
2022年5月,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2022年9月,当选2022“最美基层民警”。
猜您感兴趣
法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