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伊始,燕赵大地突发疫情,石家庄告急、邢台南宫告急。张培芳同志临危受命,第一时间率领第一批、第二批核酸采样团队奔赴抗疫最前线——南宫市开展工作,随后又返回邢台,参与到两次“全市核酸检测”的战役中,和同事们一起,完成标本采集近20万人次。作为团队骨干,每次出征,张培芳同志都是第一个进入战场,辗转于每个采样点,从人员调配、物资配送、采样指导,到人员防护,秩序维护,标本运送,垃圾处理,每一个环节都留下她矫捷的身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诠释着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的誓言,诠释着她对家乡人民、家乡热土深沉的爱。
用逆行诠释担当
1月3日中午,倒班在家的张培芳接到一条紧急通知:“马上组建一支医疗队紧急驰援南宫!”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疫情就是命令,抗疫就是战场。没有丝毫犹豫,没有拖泥带水,出于职业本能,张培芳毫不犹豫地向领导表态:“我去,我带队!”。张培芳放下手中的碗筷,正要出发,2岁的儿子突然嚎啕大哭,拉住她的衣角:“妈妈不走、妈妈不走”,一声声叫的令人心碎。丈夫拉过孩子,哽咽地说:“去吧,别想那么多,家里有我”。
大战在即,没有太多动情的时间,她擦干眼泪出门,奔赴医院,路上就想好了团队组成人员,到单位后第一时间协助领导整合了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队伍,并备齐了全部的物资,率队出征。
下午6时,张培芳和团队正式抵达,进入战场,分包第七合围区域内文景名苑、东安小区、翰墨儒林、凤凰苑四个小区及所有村镇、社区、街道、商铺、工厂及外来人员的核酸检测任务——20多个小时,6000名群众!
“霸王寒潮”下的北方小城,气温跌破20年最低记录,即使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张培芳的手脚依旧被冻的麻木,肿得像个馒头。纵使嘴唇干裂、咽喉疼痛难忍,几乎说不出话,也顾不上喝一口热水。
作为团队的领队,她说:“我有责任,把所有的“战士”安全地带回,一个都不能少”。在隔离区,她负责与当地工作人员进行对接,协调各个点位,要确保所有采集点的有效防护,安抚采集者的情绪,确保采集的顺利进行。她奔走于各个采集点,哪个战友的手套坏了,她跑去再拿一副,哪个战友冷了,她为她们披上军大衣,哪个队伍乱了,她扯着嗓子让大家间隔一米。她随时与医院沟通,及时反馈前线最新进展,确保采集样本可以第一时间送回实验室进行检测。那天,排队检测的一个大爷问:“孩子,你们是自愿来的吗?”,她特别肯定而自豪的说,“是的,都是自愿来的!”。“南宫人民感谢你们”大爷哽咽的说。直到次日晚上,团队圆满完成了分包区域内的全民检测。
疫情不退 战斗不息
随着疫情的持续发展,1月6日,邢台启动了全民核酸检测,1月10日,南宫第二轮全民检测,1月12日,邢台第二轮全民检测……这就像一场场遭遇战,“狭路相逢勇者胜”,张培芳和所在的附属二院团队,奔走在各个战场,上紧发条,卯足全力,和病毒抢时间!
每次的战斗都是紧迫而艰巨,凌晨出发已是常态,每次任务下达,都要在半小时内完成集结,护理部是团队的掌舵者,在她的心中,永远刻着一句话:“没有你我,只有我们。”
作为领队,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她还要做好整个团队的保障——集合前备齐防护物资,有条不紊的组织大家签到、排队、领物资;团队分包的全民采集点位多达40多个,她要记录每一个战友的去向,她叮嘱每个战友,到达目的地后,发下自己的定位,以便可以第一时间送去补给物资,协调解决战友所遇的任何问题。
数九隆冬,空气几乎凝结成冰,夜晚,她提起手中的“物资袋”,用手机打着“手电”,就像当年的“提灯女神”南丁格尔,顶着大风,挨个点位查看,询问大家缺不缺东西,有没有需要协助解决的问题。还为大家送去“暖贴”,大家都亲切地称她寒冬里的“提灯女神”。
每次完成任务回到医院,都已是深夜,她要把余下的物资进行再整理,以备下次随时出发。“早上不见日东方,晚归常伴月西窗”,这就是邢台抗疫医务工作者的真实写照,而张培芳,正是他们中的一员。
三人三地 并不遥远却咫尺天涯
从1月3日中午,张培芳奉命出征以来,2岁的儿子,只能送到爷爷奶奶家照看。张培芳的丈夫牛涛,是南和区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每天也要坚守在抗疫一线,不是在社区门口值夜班,就是在单位值班加班,自疫情发生后,从未回过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三个人、三个地点,一家三口之间最远距离不过几十公里,但十几天来他们却未见一面。每次忙完,都已是深夜,她想跟孩子和丈夫视频通话,但孩子早已睡着。好不容易有一次和儿子视频,儿子一直哭着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每一声哭喊都像刀割,张培芳强忍泪水挂掉了电话——她实在听不下去。
“苦不苦?”“不苦是假的,但再苦也值得!为了守卫家乡的平安,能够亲身经历这样一场伟大的全民之战,是我毕生的荣幸!”作为一名护士,白衣既是战袍、既是责任、既是信仰,作为南丁格尔精神的传承和践行者,张培芳同志用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和实际行动,用生命守护生命,用驰而不息撑起希望蓝天,守护邢襄热土!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