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民,男,中共党员,1964年生,现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和共病研究院院长。
三十余年一直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围绕呼吸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的创建、推动精准诊疗等方面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
医术精湛 水平一流
李为民通过多年临床研究实践,创新肺癌筛查方案,通过将低剂量螺旋CT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推动肺癌防治关口前移。
李为民创建精准医学中心,由肿瘤基因测序、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生物信息分析三大平台组成。中心针对肿瘤异质性大、不同治疗方式获益人群不明的困境及感染性疾病病原诊断困难、经验性广谱抗感染针对性低且抗生素滥用的难点,开展肿瘤及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指导临床精准分型和个体化治疗,医生可参考报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适合患者的靶向药物、化疗药物或者免疫药物,显著提升了临床治疗有效性;同时快速确定感染病原,大大降低了患者诊断等待时长,让他们获得最佳治疗方案。
胸膜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但其预后评估困难,治疗方法匮乏,治疗效果较差,住院时间长。李为民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多中心临床研究,参与编写《胸腔积液诊断的中国专家共识》《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等专家共识。同时,还组织团队开展了内科胸腔镜下胸膜冷冻活检、经内科胸腔镜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喷洒生物胶治疗顽固性自发性气胸、内科胸腔镜下巨型肺大疱减容术等,推进了胸膜与纵隔疾病领域的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水平,延长了胸腔积液患者的生存时间。
科技创新 引领全国
李为民团队对中国肺癌患者开展了长达二十余年的研究和随访,并首先提出,凡是40岁以上、有吸烟史、出现过职业暴露、有肿瘤家族史的,都是肺癌筛查高危人群。他组织制定肺结节恶性风险分层指南,创建了新的肺癌筛查方案,重新界定了筛查对象。同时,为精准界定肺癌筛查高危人群,李为民团队率先发现非吸烟肺癌具有独特的免疫微环境和分子特征,揭示非吸烟肺癌新的免疫标志物。他和团队解析病因差异新的分子机制,发现不同病理分期肺癌具有特殊癌细胞亚群及分子表型,相关研究成果为肺癌诊治提供了新工具。
为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难题,李为民牵头医工结合开发了肺部疾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决策系统,一键式输出结果,不仅助力提高阅片诊断速度,而且其诊断准确性达到三甲医院专科医师水平。基于以上研究,李为民作为华西肺癌亚专业带头人建立华西肺癌中心,大力开展介入呼吸病学、纤支镜磁导航、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等临床新技术,推动实现重大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实现肺癌5年生存率和早期诊断率“双提升”的目标。
同时,针对疑难肺部疾病影像表现同病异征、异病同征,易误诊的临床难点,李为民团队创建前沿影像智能诊断技术,破解了同病异征、异病同征的临床难题;针对病原微生物耐药及检出率低的临床难点,创建病原微生物分子诊断新体系,建立我国健康人下呼吸道微生态的定植微生物组学种类及丰度标准,使疑难感染病原体检出率有效提升。
培养人才 带动基层
李为民组织搭建各类学术交流平台,组织专家结合肺部热点问题为基层医生提供最前沿的诊疗经验,共享呼吸领域前沿动态和诊治进展。其中,“健康呼吸西部行”活动开展至今,总计覆盖10个省份,54个城市。为解决基层医院呼吸疾病多学科诊疗问题,李为民牵头搭建了“华西呼吸在线”平台,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培养基层医生,目前已经覆盖了新疆、河南、云南等12省多地专家与基层医生。
李为民针对临床八年制、临床科研型研究生、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等医学类型研究生,提出不同培养要求。他指导的研究生荣获国家高层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等多项重要荣誉和奖项,并表二百余篇高水平论文。
名医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