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渤海之滨到雪域高原,李东昌义无反顾,用真情大爱呵护一草一木、万物生灵。他曾在墨脱雨林援救同伴,在怒江峭壁临危不惧,也曾在羌塘高原挑战生命极限。从雪山之巅到密林深处,从草原腹地到江河源头,深一脚,浅一脚,他为高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管理、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技术指导,把前沿交通生态保护理念和先进绿色交通科研成果“栽植”到青藏地区交通运输建管养运全过程,为当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把最前沿最先进的科研成果“栽植”到雪域高原 2021年8月,中组部第九批援藏干部、高级工程师李东昌两年援藏期满,胜利归来。他从事青藏高原交通运输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整整十三年。 李东昌现任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简称部天科院)环科公司事业二部主任,是部天科院青藏高原绿色交通创新团队的科研技术骨干。自2008年入职以来,他主要从事交通运输领域环境保护咨询及环境保护研究等工作。他十三年如一日守护青藏高原生态屏障,以实际行动诠释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名援藏干部的本色。 在援藏之前,李东昌就曾用2000多个日夜跑遍了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122个县级行政单位,负责西藏百余项交通建设的生态环保调研和咨询,把最前沿的交通生态保护理念和最先进的绿色交通科研成果“栽植”到雪域高原交通运输建管养运全过程。 2019年,李东昌作为援藏干部赴西藏挂职,担任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规划处副处长。他把根深深扎在了雪域高原,甚至在援藏期满后还主动申请延期一年。 为了在春暖花开修桥筑路之前完成环保调研、生态论证工作,他坚持在每年冬季最缺氧苦寒之时推进工作,常年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开展现场调研和野外作业。无论多险多苦,他始终为“守护高原生态屏障”持续奋斗。 不懈攻关 用科研甘泉浇灌生态绿野 工作期间,李东昌主持了十余项国家级环评报告书的编写及评审工作,主持了百余项省级以上项目报告书编写及评审工作;主持编写了《西藏自治区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一书,并发表了《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点》等学术论文5篇;参与编制了《西藏自治区绿色交通发展规划(2018—2025)》《西藏自治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以及《基于3S应用的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新技术》等交通环保系列丛书。 李东昌还在多年现场勘查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带领团队对部天科院深耕青藏地区三十余年的近400个生态环境项目资料进行系统研究,提纲挈领、因地制宜地总结出青藏高原交通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全套方法论和技术体系,开创性地建立起覆盖青藏地区交通建设全过程的整套环境管理流程。 甘当路石 共建雪域天堂 援藏期间,李东昌积极协调自治区直相关部门推进交通运输项目前期工作,推进50余项公路建设项目的立项工作的开展;协调西藏科协推进西藏公路学会相关业务;协助区生态环境厅完成生态环境考核、环境大整治督导检查等工作;多次赴现场开展现场调研和指导工作,并被生态环境部邀请为全区交通运输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授课。 他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在藏区大力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和低碳生活,广泛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绿色出行行动中。他还助力西藏脱贫攻坚,主动帮扶西藏昌都市左贡县下林卡乡果热村两个家庭。 不怕牺牲,不懈攻关,顽强拼搏,甘当路石。李东昌就这样肩负着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践行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青藏高原交通运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他是部天科院三十余年来先后派往青藏高原常驻的30多名技术干部的典型代表,也是天科院青藏高原绿色交通创新团队的中坚力量和灵魂人物。
猜您感兴趣
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