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师德楷模 > 杨和平

杨和平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

杨和平

  杨和平—— 男,博士(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分析方向),现为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曲式/音乐分析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创作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曲式理论,现代音乐分析理论以及协奏曲、歌剧、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等。出版了学术专著《谭盾歌剧研究》(同名博士论文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主持参与国家、省级课题多项,先后在《音乐研究》、《音乐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黄钟》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等等。 学术著述主要有:: 1、 专著《谭盾歌剧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出版,ISBN978-7-80692-470-9。 2、 译著:《调性音乐分析:申克方法》(Allen Cadwallader and David Gagné:Analysis of Tonal Music: A Schenkerian App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已完成,待出版。 3、 论文“扭曲的音响时空——陈晓勇室内乐‘warp’的作曲技法与组织结构分析”,《音乐艺术》,2008年第1期,ISSN 1001-4720; 4、 论文“论展开性变奏及其发展”,《音乐研究》,2007年第4期,ISSN0512-7939; 5、 论文“欲望之镜——温德青歌剧《赌命》的创作技法与戏剧思维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ISSN 1001-9871; 6、 论文“析小提琴协奏曲《红楼梦》的语言与结构”,《音乐艺术》,2009年第4期,ISSN 1001-4720; 7、 论文“缤纷的色彩与多重意象——评贾达群舞剧《鹤鸣湖》的音乐特色”,《人民音乐》,2008年第11期,ISSN0447-6573; 8、 论文“无疆界的漩涡——2008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述评”,《人民音乐》,2009年1期,ISSN0447-6573; 9、 论文“为当代作证——上海音乐学院第二届当代音乐周述评”,《人民音乐》,2010年第2期,ISSN0447-6573; 10、 论文“勋伯格《管弦乐五首》(Op.16)之一<预感>的音乐材料分析”,《乐府新声》,2006年第3期,ISSN 1001-5736; 11、 论文“大化无情与道中有情——评贾达群新昆风歌剧《梦蝶》”,《歌剧》,2008年第1期,ISSN1672-3821; 12、 论文“谭盾歌剧之多重结构力研究”,收录于《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文集》,2011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ISBN978-7-80692-643-7/J.621; 13、 论文“许舒亚歌剧《太平湖的记忆》的音高材料与配器分析”,《黄钟》,2012年第2期,ISSN1003-7721; 14、 论文“席曼诺夫斯基《第四交响曲》(Op.61)的音高组织研究”,《黄钟》,2012年第4期,ISSN1003-7721;2014年同名论文收录于《论席曼诺夫斯基与波兰音乐》一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版;获“2012年北京现代音乐节优秀论文奖”; 15、 论文“二元构态与音场效应——周龙歌剧《白蛇传》的音高组织分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ISSN1001-9871;2015年该论文被收录于《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 16、 论文“流体结构及其衍变逻辑—徐孟东《交响幻想曲》音响技术分析”,《音乐艺术》,2014年第2期,ISSN1000-4270; 17、 论文“论不变子集、交集与差集的分析模式与应用”,《黄钟》,2015年第4期,ISSN1003-7721; 18、 论文“论线性分析的混合策略——探讨申克分析与动机、集合、曲式等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相关问题”,《黄钟》,2017年第1期,ISSN1003-7721。 课题研究及其他: 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三五重大项目《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与传播未来》,项目编号16JJD760003,“当代中国歌剧创作”子课题负责人之一,在研; 2、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许舒亚歌剧<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研究》,项目编号2010q104,独立承担,已结项; 3、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钢琴协奏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6Y162,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4、 武汉音乐学院“2015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大型曲式教学研究》,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5、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课题《徐孟东大型作品的音高组织与结构逻辑研究》,独立承担,已结项;

    猜您感兴趣

    师德楷模

    杨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