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师德楷模 > 薛增团

薛增团

青岛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教育集团行知校区高级教师

  薛增团,男,汉族,1970年6月生,中共党员,山东青岛人,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教育集团行知校区高级教师。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外表朴素,却在三尺讲台上耀眼夺目;他们不曾远行,却始终坚守在远离繁华的乡村和山区,为那里的孩子送去希望的种子;他们脚踩泥土、向下扎根,用10年、20年、30年直至一生的坚守,奋力托举起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承载起贫瘠山村的绿色希望。他们不曾有过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用最朴素的热爱与奉献,春风化雨,构筑着山区孩子梦想。

  薛增团,就是这个群体中,一位普普通通,坚守了32年的乡村教师。

  执鞭上课,劈柴生火,小山村迎来“全能型”教师。1990年8月,薛增团大学毕业后来到了独垛子小学(青岛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行知校区前身),学校周围都是农田、山岭,从家到学校七八里的道路,要穿过蜿蜒狭窄的林间,翻过山岭,家里专门为他购置了一辆自行车。从此,这辆黑色平把凤凰自行车陪伴着他,上班路上、下班路上、家访途中,风雨无阻。

  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作为学校里唯一的年轻教师,薛增团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担任起了除数学学科外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自学了脚踏风琴,从此破旧的平房教室里总能响起简单快乐的音符;房子外的泥土地平整后,便是孩子们上体育课的场地,就是在这里,他教孩子们玩起了乒乓球、排球、跳山羊;美术课上,他用自己的半个月的工资,为孩子们购买了水彩笔和蜡笔,为孩子们的世界增添色彩和多变的线条。

  前一秒,执鞭上课,下一秒,劈柴生火。曾经的薛增团没有想到,教师还要承担起学校“厨师长”的行当。当年,学校还没有“食堂”的概念,学校几位老师和几位家庭困难学生的午饭,只能“自给自足”。为了营养均衡,薛增团每天早上骑车到市场购买新鲜的蔬菜。中午,生火、洗菜、炒菜、做面食,他由最初的手忙脚乱逐渐游刃有余,为老师和学生们做出可口的饭菜,一句“薛老师,你做的饭真好吃!”让他感觉特别欣慰。

  “安保员”是薛增团的另一重身份。学校地处荒岭,教室是矮矮的四间平房,学校资源无人看管,只得周末和晚间由老师们轮流值班。学校里的老师都是民办教师,在他们忙农活的季节,薛增团就主动帮他们分担了周末和晚间值班的任务。夜间值班时,除了附近几处住户微弱的灯光,周围漆黑一片,夜间野鸟、偶尔还有一些小动物的撕咬声尤其刺耳,为了避免夜间上厕所,薛增团晚饭后几乎不敢喝水,就这样通宵一直到天亮。如今,薛增团常常笑谈,“我的熬夜能力和骆驼属性,可不就是那时候锻炼出来的嘛”。

  “全能教师”、“厨师”、“安保员”,薛增团累并快乐着,每当想到学生们音乐课上音符下的笑脸,想到村里孩子们对唐诗宋词认知的从无到有,想到孩子们第一次学习打排球的样子,他的心里溢满了自豪。从那时起,一颗年轻的心,在无形中,已经扎根在了乡土,扎根在了乡村人民和学生们的心里。

  不抛弃,不放弃,托举起每一个山村孩子梦想。乡村教师注定要面对一些与普通学校不同的更为特殊的困难。2000年后,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多选择外出打工,孩子就由家里老人看管,“留守儿童”自然也就多了起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时间,老年人对孩子的教育无能为力,小峰(化名)就是薛增团遇到的一个让他如今回想起来,还是会心疼的孩子。

  小峰是班上最调皮的一个,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只有这样才能负担得起家里的生活和小峰的学费。自上学后,小峰的考试成绩不是二三十分,就是及格边缘。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而父母因为没有时间管教,对孩子不是打就是骂,这样环境下的小峰逐渐产生了厌学心理。三年级的时候,竟直接逃避上学,而父母选择直接放任不管。薛增团多次家访与小峰父母沟通,“我知道你们出去打工不容易,对孩子有期望也是好事,但是不能采取这种打骂的表达方式。”而小峰父母的态度从“我们每天打工容易吗,平时哪有空去管他,看着他的成绩就气不打一出来”到直接拒绝接听电话,眼看着小峰越来越叛逆,薛增团心里焦急,只得从小峰奶奶那里联系到小峰哥哥一起做工作。每天一通电话,五次登门拜访,终于,小峰的父母慢慢认识到是自己的过激行为造成了孩子的厌学、逃学,也是因为自己在小峰成长过程中的缺失,才导致了他现在不服管教的性格。

  薛增团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不但对孩子进行科学引导,而且和他的家人反复交流,指导家长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小峰父母和哥哥配合薛增团一起,慢慢接近、赏识孩子,抓住这个孩子书写好、聪明、学习快的优点,为小峰提供自信心,小峰也慢慢消除了对学习的恐惧和厌恶,重新回到了课堂。如今,小峰早已顺利考入大学。

  对出现问题的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在他心里,这是沉甸甸的责任,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32年来,他坚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不让任何一个问题孩子掉队,薛增团说:“这是我作为一个教师的良心。”

  不畏艰难,不负韶华,他成为山村教育的常青树。2009年,政府为教师们开通了教师班车,忙于工作的薛增团却从未在下班时享受过这一福利,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是他每日的固定搭配。公交车线路少、车次少,错过就得多等半个小时,到家常常是20:00以后。他经常加班太晚赶不上景区末班车,只能步行半个小时到柳花泊乘车。因为时常到家后还要继续加班到凌晨,休息不足在车上睡着直接坐到终点站是他的常态。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从自行车到公交车,他跋涉了许多路,只为守望初心,只为用他的力量为山区的孩子们送去知识,让孩子们的眼睛铺满阳光和爱。

  2016年2月,薛增团的母亲因为心肺疾病住院,3月转入重症监护室,白天和夜间都需要家人陪护。而他的父亲因为脑损伤引起的记忆衰退也愈加严重,经常连他都认不出。几个月后,母亲出院,一直卧床静养,24小时都需要人陪护,喂吃流食。彼时,46岁的薛增团既要悉心照料双亲,学校工作和孩子的教育又耽误不得,他只能白天上班,把照料父母的时间压缩到晚上和周末。“睡会觉吧”是那段时间家人们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2016年和2017年,薛增团的父亲、母亲相继去世,一时间痛失双亲的他心情沉重,但在学校所分管的工作丝毫没受到影响。两年间,薛增团的头发花白,皱纹爬上面颊。如果爱是一种财富,那么薛增团就是一个富有的人,他将时间、关心都给了学生,给了父母,给了同事,给了工作。

  2020年,学校更名为太行山路小学教育集团行知校区。随着学校环境的不断优化,学校的师资力量也不断加强。不知不觉间,他已经从一位年轻教师,慢慢变成了他人口中的“老教师”,也如同其他“老教师”一般,他时常感慨:我们的学识和专业能力,可比现在的年轻教师差远了啊!音乐课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弹钢琴、吹笛子、拉小提琴不在话下;体育课也不只是排球和乒乓球;英语老师的素养也越来越高;语文老师的学历也越来越高…面对更专业的、更年轻的、学历更高的老师们,即使已经52岁,薛增团在讲台上依旧充满活力,秉持着一股“不能被年轻人落下”的不服输的劲儿,边教学,边学习,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作为学区教导主任,他既是一位老教师,也是一位老学生,向年轻老师们学习,向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知识学习,只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更加充满生机的教育。

  32年里,他栉风沐雨,扎根山区,不负韶华,把青春岁月和热情,奉献给了教师这个职业,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上的学生。他把知识倾囊相授,也把爱与责任在学生身上凝聚。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依旧初心不改。他用小小粉笔书写梦想,用言传身教践行初衷。未来,他将继续前行的脚步,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曾获荣誉

  2009年,被评为青岛市优秀教师

  2019年,被评为区局优秀共产党员

猜您感兴趣

师德楷模

薛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