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军,男,1963年1月生,汉族,安徽宿州市人,中共党员。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精准的趋势把握和扎实的前瞻研究是在国家需要时站得出来、冲得上去的底气。孙立军是首届教育部长江学者,我国道路领域第一个博士,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党员。他几十年来坚守一线,默默奉献,把论文写在我国工程上,为道路交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 直面困难,勇克重载道路结构国际难题
我国道路重载运输严重,交通繁重程度为国外的 10-15 倍,早期高速公路建设参考国外理论,重载道路的使用寿命仅 3-5 年,不足设计寿命的 30%,损失惨重。孙立军通过实地调查,积累了100 多万个第一手测试数据,分析提出了道路重载造成的剪切致损机制和高速-重载-高温-多雨耦合造成的迁移过程,首创了刚度协调原理,解决了结构协调设计问题;创建了道路行为方程,量化了道路行为的长期演化过程,证明了国际通用的道路疲劳方程只是孙立军建立的道路行为方程的特例,解决了理论-工程转换的国际难题;建立了道路结构-材料一体化设计方法,推动了我国道路设计理念转变。成果形成了道路力学新体系和一体化设计新范式,在国际交通最繁重的深港西部通道、山西运煤道路以及上海 F1 赛道等工程上成功使用,编入了交通运输部、住建部和国家民航局设计规范,成为我国数十万公里高速、高等级道路结构设计的技术依据,道路寿命跃升 3-5 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前列,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和工程成效。
2. 超前研究,推动我国道路设施运维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我国在役道路超过 500 万公里,道路设施评价和运维管理长期基于工程经验,科学的无损评价和数字化运维管理技术是亟需攻克的国际难题。他首次发现了道路结构受力过程中的惰性点,建立了全新的无损评价理论;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道路隐蔽层和城市桥梁的评价标准和全寿命决策系列模型,为我国道路设施运维提供了理论基础;研发了我国首个道路评价运维数字化平台,推进了道路运维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成果被编入交通运输部、住建部和民航局规范,在北京、上海等的 21个道路部门使用,最长已达 25 年,积累了丰富的道路、桥梁数字化转型经验。针对我国道路维修产生的每年 2.3 亿吨沥青废料和环境污染问题,他首次发现了道路材料再生和强度形成的机理,建立了道路再生成套技术,为沥青废料消纳提供了再生路径。成果写入我国交通部规范和美国 ASTM规范,负责完成的国际第一条重载高速公路再生工程已使用 15 年,并推广了 5200 公里,实现了废料 100%高值利用。
3. 瞄准需求,引领我国城市交通智能化
交通拥堵是国际大城市的共同顽疾。早在 1990 年代,孙立军就敏锐地意识到像上海这样密度高、用地受限的城市,难以仅通过设施建设来解决拥堵,需要新兴技术赋能。从那时起,他带领团队建立了适应我国交通特征、国际上独树一帜的道路通行能力、复杂交通控制新理论和交通诱导新模型、新架构。他负责建立的上海交通智能诱导控制系统,涉及范围之广、复杂程度之大、技术难度之高,国内没有先例,国际上也无出其右,当时遇到了激烈的争议和巨大的阻力。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他勇于面对挑战,精心优化每个技术环节,提出了适应我国特点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无数次走访相关部门,争取项目立项、资金及实施支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建成了我国首个城市快速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迄今已经使用了近 19 年,使高架道路服务效率提高了约 61%,在全国推广了约 150个城市,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他还率领团队设计了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市域交通方案,提出了“圈层诱导,专线优先”新技术,协助多个部门现场指导实施,成功解决了总客流7103 万、单日客流 103 万人次的世博客流及其与日常交通叠加的世博史上最严峻的交通考验,未采取限号限行措施,实现了高质量交通服务。
猜您感兴趣
师德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