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希峰,男,汉族,1992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2015年12月参加工作,天津市河北区第十八幼儿园教师。
2019年9月,曹希峰怀揣满满的能量和工作的激情,离开原来熟悉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远赴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百家中心小学,作为河北区援甘教师,开始了在偏远山区的支教生涯。
适应环境、克服困难、因材施教......到了甘肃农村,这些都是摆在曹希峰面前的问题,但他毫不回缩,主动承担起五年级班主任和数学科目的教学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初到清水县秦亭镇百家村,曹希峰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一座座大山怀抱着三三两两的土坯房,山路蜿蜒曲折,联通着村庄和学校。校园里,一张张稚嫩淳朴的小脸红红的,一双双大眼睛里透出对知识的渴望。在这样一所大山里的小学,作为一名支教教师,他无法在一年时间里培育出栋梁之才。但孩子们多学会一道题,家长们就多了一份欣慰;孩子们考试多得一分,家长们就多了一份希望;孩子们多掌握一项技能,家长们就能更加安心地外出打工。曹希峰下定决心,要尽己所能,给大山里的孩子们传授更多的知识,让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
而当教导主任把五年级数学教材交到曹希峰手里时,一直在幼儿园工作的他“傻了眼”,小数乘除法、多边形的面积、简易方程,这些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知识点,让曹希峰一时摸不着头绪。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他利用一切时间,一边钻研当地教材,一边向教小学的同学请教,一边在学校多听课、多学习、多借鉴,努力备好每一堂课,帮助孩子们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曹希峰所教的五年级47名学生数学综合成绩在全学区排名第一,他也获得了百家中心小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十月底的百家村最高温度仅有四、五度,大山里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穿着棉衣、棉鞋的曹希峰发现,许多孩子穿的都是家里自己做的布草鞋,很单薄,又不穿袜子。冻的是孩子的脚,冷,却在他心里。曹希峰发誓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这些家庭贫困却渴望求知的孩子们,于是“甘肃百家支教志愿队”成立了。短短几天,从亲戚朋友,到单位同事,再到大学的老师同学,他的朋友圈被爱心刷屏了,微信群人数也增加到300多人。一个个邮政包裹带来了棉衣棉鞋棉袜、大量的书籍、全新的教具,也带来了书包、铅笔、练习本,还带来了色彩缤纷的课外书。曹希峰深知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还有差距,乡村孩子要想拥有城市孩子的眼界与气魄,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接触大山外的大千世界。而这一本本书籍,一份份教具,给孩子们带来了大山外精彩的世界。孩子们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心情,但他们收到礼物后会露出兴奋的笑容,也会悄悄地在曹希峰的讲桌上放一两个苹果、柿子,下面压一张字条,“老师,这是我家自己种的,可好吃了”。他从中感受到了最质朴的爱,更收获着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成功和喜悦。为感谢支教教师和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学校举办了“心系百家,扶贫助学”爱心捐赠仪式,并向河北区教育局发来感谢信。
许多人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些,按部就班完成支教工作不就可以了么?”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曹希峰只想说,作为教育者,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曹希峰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一路走来,也得到了老师们、乡亲们无私的帮助,他只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帮这些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学会感恩,长大后走出大山,用知识回报社会,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并将爱心传递下去,用爱点亮更多孩子的希望。
“老师不要走,我们舍不得您。”这是一年支教工作结束时,孩子们和曹希峰说的最后一句话。那含泪不舍的场景,他还记得。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这一年的经历将是曹希峰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名教育者,曹希峰一直坚守着教育人的初心和使命,用心做“有温度、有情怀”的教育,特别是在援甘工作中,无私奉献、勤奋工作,孜孜不倦追求自己的理想。
一年的支教工作虽然忙碌却又充实,曹希峰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认可,在支教期间荣获“优秀教师”、“优秀支教教师”等荣誉称号,并在河北区庆祝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大会上做典型发言,天津教育报、津云·海河之北做专题报道,同时被推荐为“清水县脱贫攻坚先锋”。在曹希峰的默默奉献和耕耘中,我们看到一位新时代的青年教师,为了自己无悔的事业,继续克服困难,无畏前行,无往不胜。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