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德安,男,58岁,常德市安乡县深柳镇五总社区居民,现住深柳镇白云小区11栋2单元一楼廉租房里。
鬓边几缕白发,满脸沧桑的脸,是岁月给予柴德安的特殊“礼物”。30年来,面对重重困难,深情守护智障妻子和儿子,用单薄而倔强的身躯支撑起了一个家,为妻子、儿子铸就爱的港湾。他用内心的坚守兑现婚姻的承诺,用无微不至的照顾诠释着丈夫和父亲两字的内涵和责任,这个58岁的男人,用不离不弃的守候谱写爱的赞歌,用责任与使命铸就着一个普通人“不普通”的故事。
1964年出生的柴德安,家住安乡县下渔口镇,由于父母去世早,小小年纪拜师学瓦匠。90年代初,他跟随村里的朋友一起,到县城做泥瓦工。不久,有朋友给他介绍家住县城的女朋友,一年后的1991年,二人结婚,1992年儿子出生。
儿子快到一岁时,身体出现了异样。这时候,他发现妻子有点不正常,脑子经常“短路”。他的妻子其实有智障,就是弱智。儿子三岁时上幼儿园,他发现孩子的语言及行走能力和同龄孩子很不一样,眼神也十分呆滞,与其他孩子存在明显智力差异。柴德安带儿子到省、市大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后告知,孩子有先天性智障。诊断结果犹如晴天霹雳,让他整日以泪洗面。
为了医治儿子,他一边在外辛苦打拼,一边带孩子四处求医。在孩子7岁时,把他送到一所小学读书。由于孩子无法正常上课学习,老师几次与柴德安协商,劝他把孩子接回家,孩子在学校只有10天就再也没有进过学校。
那几年,为照顾妻儿,柴德安就在本地干点零活。但孩子治疗需要花钱,一家人生活支出需要钱,在孩子稍大一点时,把他带在身边,在湖南、湖北随建筑施工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为了帮孩子学个手艺,以后靠手艺吃饭,他试着教孩子学瓦工,无论怎样教他,孩子始终学不会。无奈之下,柴德安就要孩子在工地做小工。由于孩子经常犯病,连小工也做不了。好几次,孩子有时失踪一、二天,有时四、五天,他和工友四处寻找。每次把孩子找回来,他只好把他锁在屋里。但工地上简易工棚设施,也锁不住孩子,孩子经常敲开房门出走。
在外做泥瓦工,热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辛苦赚钱不容易。柴德安十分节俭,把工钱一部分给妻子,其余全部用于孩子治病。在外十多年,他始终没有放弃儿子,每年带孩子到大医院求医问药,也四处寻找民间偏方,但仍然没有一丝好转。在多次得到大医院专家确认“孩子无法治愈”时,他才把孩子带回老家。
随着儿子年龄增长,孩子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不仅基本生活不能自理,还要时刻防止他外出。柴德安年近八十的岳父岳母把外孙接到家里,照顾孩子生活起居。
柴德安的妻子以前经过治疗,还能在家里做点家务活,基本生活能自理。不久,柴德安的妻子病情加重,干不了家务,还要人照顾。柴德安再也没有外出务工,一边照顾家里一边在附近做点零工。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9年,柴德安的妻子突然中风,虽经医院抢救脱离了危险,但从此半身不遂,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由于妻子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日常生活的各种事都需要柴德安来做。洗衣、买菜、做饭,洗脸、喂饭、喂药、穿衣、洗澡、按摩、清理大小便……三年多来,每天对柴德安来说都是规定动作,家常便饭。
“妻子只要一会儿看不见我就会喊叫,情绪激动。除了外出买药买生活用品、探望儿子,这三年多来我没有出过门,也没有办法出去务工,几乎寸步不离照顾妻子。感谢社区、政府对我们家的帮助,妻子和儿子每月有1200多元的低保,2015年住进了廉租房。”柴德安对志愿者说道。
柴德安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可他没有半点怨言,无时无刻都把一颗心放在妻子和儿子身上,在他看来,都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
“柴师傅太不容易了,这几年尽心尽力照顾妻子,从来没见过他对爱人说一句重话,不离不弃,全靠自己一人的力量撑起了这个家,很让人钦佩。”柴德安的几位邻居对志愿者说道。
俗话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柴德安做到了。作为父亲,他为智障儿子遮风挡雨。三十年如一日,对妻儿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相伴相依,柴德安用他宽厚的肩膀为妻儿撑起一片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