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身边好人 > 李镇权

李镇权

广州市黄埔区环卫美化服务中心清运二部厨余垃圾收运司机

  凌晨4点10分起床、长达11小时转运、行驶200公里。垃圾分类收运这份工作,李镇权一干就是6年。

  李镇权是广州市黄埔区环卫美化服务中心清运二部厨余垃圾收运司机。2016年,李镇权刚接触垃圾分类,便自主建立了“厨余收运微信群”,衔接分类收集和运输环节。如今,随着人们分类意识增强,厨余垃圾源头分类量非常可观,原有的1条收运线路也逐渐增至2条、5条。工作量增大了很多,但精准分类的要求始终不变。

  一、严把垃圾分类质量“关”

  李师傅说,现在垃圾收运越来越智能了,桶装车变成直上车,车上也安装有北斗定位及车载称重系统。由于系统处在调试阶段,他们丝毫不敢懈怠,依然保持着手工登记垃圾量的习惯。

  李镇权负责收运5个街道厨余垃圾,手机里存满了主管、班长、督导员的微信。每到达1处收运点,他都会与搭档的2名收运工先数一下桶数。有几处大点基本上都在60桶以上,为提高效率,他与街道沟通好,按照5桶一排进行摆放,全部整整齐齐“列队”等待。

  一数二翻三检。数桶看似很机械,但李师傅还有一项任务,那就是“质检”。迅速点清桶数后,他会拉开垃圾桶盖看“成色”。随着厨余垃圾缓缓上车,在收运工用随车铲子作业时,他还要爬上车顶检查质量。“站在下面看的是表面,倒出来里面有什么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李镇权解释到。

  出现榴莲壳、大件骨头、玉米壳等其他垃圾,李师傅都要拍照留底,并现场提醒加强对居民的指引。而太“离谱”的,他会坚决拒收。

  他说,“以前桶面喷字只为了识别属于哪个街道,便于还桶转桶。现在标准越来越高,我们必须溯源到具体负责人。”

  自去年全区启动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后,垃圾桶内部嵌入芯片变得智能化,精细化到个人的后台管理模式日渐成熟。

  而在现场流水作业,李师傅发现,问题比较共性化,快速识别出桶的“主人”并整改,显得尤为关键。为此,他想出了一个妙招:让街道在桶盖上喷涂号码。5-1,指的就是街道5班第1个人。这样就很容易现场纠错,确保立行立改。

  在他看来,垃圾分类不容粗放,只有把关严格,点对点直接沟通、马上改正,才能越做越好。

  二、坚守“日产日清”收运底线

  每天工作11小时、收运3大车、20余吨,已是常态。骤变的天气、突发的路况等更是家常便饭。作为行业老师傅,李镇权早就应对自如。

  每天都要把垃圾全部清运完,李师傅不时提到这句。

  李镇权说,早上8点赶在人们上班之前,第一车必须收运完远离居民小区及路段复杂的点,为的是避免扰民、阻碍交通。

  为节省时间,解决收运点难进难出的问题,同时绕开容易影响居民休息的点,他建议街道将零零散散的点合在一起。“各个街道都很合作,集中给我们收,”李师傅欣慰地说。

  南岗街新港东社区内有幼儿园、小学、初中、技校,路又非常狭窄。以前安排早上6点左右收运,但居民投诉太早影响休息。后来改到其他时间,由于时常有学生上下学,堵在那里一度长达1个小时。“跟街道沟通后,环卫工人将垃圾统一拉到小区门口,收运终于顺畅了。”

  街道不仅配合工作,也非常信任他。他手里有每个收运点的钥匙。遇到晚上通宵加班,收运点工人都已下班,李师傅他们通常都是自行收运、打扫地面、锁上门继续下一个点。

  由于经常下雨,他在车上长期放一套工衣、雨衣、一把雨伞、一双鞋。遇到雨太密的情况,他们便晚上加班,持续到第二天。

  路上难以预料的情况还有很多。有次中午12点,车突然坏了,当天又修不好。在及时与剩下每个点沟通,并跟领导反映情况后,李镇权等其他师傅下班,借到车一直收到凌晨3点。

  收运时间变动,线路也需要随之调整。这时,他会跟别的线路对换一下点位,靠近居民区的点就不去了,尽量避免噪音影响休息。

  他深刻认识到,如果没有日产日清,天气炎热,垃圾容易发臭,到时候居民投诉,就会打击分类积极性。日产日清是底线、红线,更是垃圾分类工作的生命线。

  三、“两点一线”忙碌并充实

  上班、照顾家庭、上班,上班比对着家人时间还长,李镇权这样形容自己的日常。每天都是普通的一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因为实现了自身价值也倍感充实。

  李镇权车上经常放有垃圾分类宣传资料,遇到不熟悉业务的工人、物业,他经常借机向他们宣传,还将了解到的情况告诉街道。比如要加大前端督导宣传力度,同时可参照其他街道做法,向周边饭店、餐馆发放不同规格厨余垃圾桶,同时,成立小分队到店收运餐饮垃圾。通过指导,一些收运点厨余垃圾源头分类量均有显著增长。

  作为厨余收运工作最久的“老人”,做好“传帮带”也是他的本职工作。新的收运师傅上岗,中心会安排熟悉路线的收运工搭档,李师傅也会指导收运线路及注意事项,“我会告诉他们,从单位出发怎么方便快捷,有时候还会手动画路线图,排好收运点顺序,还会教他们如何检查、登记。”

  吃饭、洗手等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他们都要在收运途中进行。

  为了节省时间,即使到了饭点,大家也只能轮流吃饭。李师傅笑着说,“有时候我先吃,等开车时收运工再吃。”由于需要检查厨余质量,他已习惯性在车上准备一桶水,方便洗手消毒。

  环卫行业通常都是6工1休(每周工作6天休息1天)。李师傅说,由于假期少,大家会相互帮忙,凑几天出去旅游,以弥补对家人的亏欠。

  遇到急事,比如三更半夜小孩看病,临时请其他人帮忙收运第一车,看完病回来就接着工作。李师傅笑称休息时更“累”,一下班回到家,小女儿就特别兴奋,他经常得哄孩子睡着才冲凉睡觉,日常还要忙着煮饭等家务。

  李师傅平时也很热心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收到所在社区全员核酸大检查通知后,他通宵提前收运完第二天厨余垃圾,不等休息就前去帮忙维持秩序。

  2017年,李镇权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城市美容师。垃圾分类需要久久为功,中端运输是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一直以来,全区厨余垃圾终端处置合格率保持在100%。坚守“初心”,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人人都是行动者!

猜您感兴趣

身边好人

李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