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身边好人 > 王玲

王玲

明光市矛盾调解中心聘用调解员

  王玲,女,1963年12月生,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聘用调解员。18年来,王玲一直奔走在公益路上,累计调解纠纷1600余起,调解成功率99%以上。她义务辅导2000余名高考生填报志愿,累计帮助考生步入理想的大学,募集助学资金帮助近400名困难学子圆梦大学。她自学心理学知识,先后为120余名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王玲曾获全国模范调解员、安徽省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安徽好人、滁州好人等荣誉。

  “热心肠”巧解家事“千千结”

  王玲是公认的“热心肠”,退休前左邻右舍凡事都爱找她说道,退休后王玲主动报名,成为明光市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调解员。2021年明光市司法局牵头建立爱不释手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这里成了王玲的第二个“家”。丈夫形容她:24小时都是调解时间,两部手机都是“咨询热线”,电话一接就是几个小时。她把调解“搬”到最前线,在街头巷尾、广场公园与居民交流,在基层一线“零距离”化解矛盾纠纷,助力社区治理。

  丈夫将王玲的调解方法总结为“真诚倾听、有效沟通、抓住‘软肋’、善于借力、保持耐心、提升自我”调解六步法,王玲将此方法有效用于调解工作。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男子的兄弟姐妹五人因钱款纠纷和家庭琐事关系破裂、积怨已久。“他们分散在上海常州等不同城市,给调解工作带来不便,在逐一上门、沟通交流、多次劝说后,姐妹三人态度有所缓和,难的是小弟。”王玲回忆。多次联系,小弟总以各种理由推脱不见,王玲只好下班后来到他居住的村子里等候。三顾茅庐,甚至有一次等到半夜12点,王玲才见到小弟。她亲切地和小弟聊家常,让小弟一改之前的冷漠态度,同意王玲进屋坐坐。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和数百次沟通,兄弟姐妹终于达成共识。

  王玲不仅不厌其烦地一遍遍上门走访,看到有困难的当事人还会留钱留东西、自掏腰包买吃的喝的。一桩调解结束后,有求助者请吃饭的、送东西的,都被她婉拒,一面面锦旗很快就挂满了调解室。

  “门外汉”成志愿填报“土专家”

  2009年起,因女儿要高考,王玲开始研究志愿填报,深入掌握各地高校专业、录取名次、就业前景等,最终女儿如愿考入心仪的大学。后来有朋友专程找王玲参谋,志愿填报都很精准,她逐渐成了小有名气的“王老师”。随着咨询的人越来越多,明光市某酒店主动给予场地支持和资金赞助,王玲干脆给大家上起了“大班课”。每年高考出分后的那些天,她从早到晚做辅导,一对一帮助填报志愿,每天都要忙到深夜。

  2024年夏季,王玲因腰椎疾病住院治疗,剧痛让她只能卧床。为了不耽误考生们的志愿填报,王玲包下了一间酒店客房,趴在床上给考生们一对一做指导。王玲注重结合学生的家庭现状、兴趣特长和未来就业等情况有针对地提出意见建议,共帮助2000余名考生步入理想的大学。

  王玲坚持个人捐助家庭困难的优秀学子,她还发动微信“朋友圈”力量,联系爱心企业和人士进行资助。随着助学规模扩大,明光市政协、民政局等政府单位也提供了资金、联系爱心企业等支持,截至目前,助学活动已连续开展13年。

  “护青苗”做孤独儿童“王妈妈”

  在调解工作过程中,王玲了解到很多家庭孩子与父母分隔两地,对孩子的心理需求重视不够。为了更好走近孩子们的内心,王玲自学儿童心理学知识,先后与17所中小学校建立常态联系,摸排与父母分隔两地的儿童情况,定期走访慰问,帮助孩子们疏导心理问题。2009年以来,先后守护120余名儿童健康成长。

  平常,王玲还会开展“怎样当家长”专题宣讲,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广大家长,帮助逆反少年重拾阳光。高中生小乐住在王玲家的对面,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学习压力大,无处倾诉,产生了厌学情绪。王玲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开导,带他出去吃饭、看电影缓解压力。王玲还自己出资,给小乐报补习班。在王玲的帮助下,小乐考上了一所大专院校。小乐毕业工作后,给王玲寄了一封信,随信还有几百元现金。信上这样写道:“阿姨,我想叫您一声王妈妈。这个世界上,除了我母亲,只有您这样教导我。不知道给您买点什么,这钱您收着。”王玲刹时鼻头一酸,泪水模糊了眼睛。

  每年逢年过节,王玲家中都非常热闹,那些她帮助过的考生、守护过的孩子都不约而同地来看望她,拉着她聊工作、拉家常。

  18年公益之路,王玲用巧妙话语为矛盾双方解开心结,用诚挚的热心为考生指明前路,用柔弱的臂膀为儿童撑起天空。对于王玲来说,身边人夫妻互敬互爱、孩子健康成长,家家户户平安喜乐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猜您感兴趣

身边好人

王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