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积福,男,汉族,1934年12月出生,经开区凤林街道凤林龙凤社区居民。2019年7月入选助人为乐“威海好人”,2019年11月入选“最美经区人”。
1966年,32岁的邹积福从部队退伍,没有国家的补贴,老人踏踏实实工作,艰苦朴素地生活。从2013年开始,将自己的退休金4000元加上同老伴省吃俭用积攒下的积蓄,定期捐献给威海市红十字会。
艰苦奋斗 回报社会
老人家住龙凤社区A26号楼502室。“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离休老党员的家。”每当从老人家中走访回来,随行人员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拼凑、手工制作”成了描述老人家中景象最贴切的代名词。推开家门映入眼帘的是几组拼凑不成套的陈旧破损老式家具,桌椅板凳都是用了大半辈子的老家什,早已掉了漆色,斑驳脱落的墙皮上用白纸粘粘贴贴,冰凉的水泥地上用别人剩下的方块泡沫爬行垫拼接,潦草的铺了一层,夏天用的扇子都是老两口用废旧纸壳手工简易制作而成,转变满屋,孩子近几年送来的空调和用剩下的电脑就是最现代化的家当了。
邹积福从年轻时就是一个对自己“抠门”,对外却十分慷慨的人。作为退役士兵,复员后国家未给任何待遇,在这样生活艰苦朴素的条件下,却和老伴每年坚持将积攒下来的钱捐给红十字会,从2013年到2019年,据粗略统计捐款数额共计2万5千余元。在威海市红十字会的档案里,保存有邹积福夫妇历年来的捐款记录。2013年5月,雅安地震捐1000元;2013年9月,爱心捐款1000元;2014年6月,爱心捐款1000元;2014年8月爱心捐款1500元;2015年,为灾区捐款3000元;2017年3月爱心捐款4000元;2018年3月,爱心捐款5000元;2019年4月,爱心捐款5000元....
感恩之心 服务社区
“这辈子将永远践行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军人精神!”这是邹积福的原话,也是他自身的真实写照!夫妻俩生活朴素,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怡然自乐。邹积福大叔常常对社区工作人员说“有用的到我的地方,尽管给我打电话,我能做到的一定会为你们做。”在社区需要了解老村情况时,他总是随叫随到;每次缴纳党费他总是最积极的那一个;社区需要党员志愿者时他也总是第一个报名。他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小到社区便民服务,大到扶贫助学,一做便是十几年。他对人谦和,与邻里间的关系也是一片和睦,他总是笑呵呵的,邻居家临时需要什么东西,只要他家里有的,邹积福就会毫不犹豫拿出来。社区建设历史文化展馆时,需要老物件,他家里的老式收音机正好符合条件,他义无反顾把收音机拿来送给了社区,邹积福说,这个东西在家里放的时间久了,也蒙上了历史的印记,放在家里不过是一块破铜烂铁,交到社区就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它们的故事,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党性引领 奉献终生
邹积福小时候家里贫穷,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饥荒年代,兄弟姐妹三个都没有条件上学,但是他却充分利用年轻时在部队的有利条件,抽空就学习,从目不识丁到坚持读书看报,至今虽已眼睛视力模糊,但仍坚持让老伴每天读书读报给他听。2013年1月,邹积福和老伴丛淑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们共同签下了《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将人生最后的意愿提前做了交接。邹积福和老伴丛淑芹在电视上看到新闻,得知现在有很多人等待着异体移植,可苦于没有来源,无法救治,当下他们便做出了决定——捐献遗体。起初子女并不同意,更有很多人不理解。邹积福却坦然的表示,“人死后火化也是一捧土灰,现在中国异体移植的唯一来源就是捐献,或许在将来我的生命会在其他人的身体上继续延续。我母亲离世时便是海葬,这样可以减少土地的利用率,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邹积福老两口捐献遗体的态度坚定,使得子女最后不得不同意老两口的决定。当年他做出海葬母亲这个举动的时候,兄弟姐们及村里很多人不理解,说他不孝,但他却背负着“骂名”坚持了下来。
2020年的春节让邹积福最牵挂的事便是疫情,对于自己年事已高,无法再为国家冲锋陷阵他深感愧疚,为了能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于是便和老伴一同为疫情捐款1万元。
邹积福老人穷了自己,富了他人,把“奉献”二字烙于心间,贯穿一生,将人生最后的意愿也提前一并交付于“奉献”二字,发挥了无限的热量。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