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一,男,1936年12月生,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退休干部。
1951年5月15岁的刘万一受父亲影响参军入伍,同年赴前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6月在“六一二”战斗中身负重伤,荣获二等功,左腿留下残疾,造成三级甲等伤残。1954年退伍返乡,先后在合作社、大杨小学、中学工作,1975他担任大杨镇文化站站长期间,牵头创办戏校,成立武术、礼炮、曲艺协会等,率团参加亳县剧场文艺汇演,一次就获得创作、组织、设计、演艺等22个奖项,并代表亳县到阜阳地区参加为期一周的巡演,1980年他的妻子赵俊英,从行政部门调到大杨文化站,担任副站长,夫妻携手由于各项工作成绩突出,1996年大杨镇文化站被省厅领导誉为文化战线上的“夫妻站”。退休后他发挥个人余热,成立亳州书法协会大杨分会,出版个人书法作品集,举办书画展,获得30多个金奖、银奖。其作品“信义和平”更是在日本东京展出,现在他还是东方艺术家协会和亳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在战场,他服从指挥,出生入死、英勇奋战;到地方,他默默坚守、无私奉献,为当地的教育文化事业奋斗半生;退休后,他热心公益传承,用亲身经历传播革命传统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少年从军 奔赴前线立战功
刘万一的父亲刘化远1947年当兵,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荣立过个人三等功。受父亲的影响,1951年5月年仅15岁的刘万一光荣入伍,同年赶赴前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春节过后,刘万一被正式编为12军35师105团二营四连二排六班,任班长。阵地生活锻炼了刘万一,他还如愿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2年6月中旬他跟着部队参与了“六一二”战斗,他们一个排22位同志不但消灭了300多号敌人,活捉住14名俘虏,而且,还打出了抗美援朝以来第一个“以少胜多”和“坑道优势”的战法。不久后,“六一二”阵地失守,部队又安排刘万一这个排去拿下来,刘万一任突击队队长,带4个战友出击,一共三个阵地,被他们突破了两个,前进到最后一个阵地时,刘万一腿部和手臂不幸被敌人的子弹穿透,鲜血把他的衣服都染透了,造成了左腿残疾、三级甲等伤残,荣获二等功,受到军委首长的接见。到现在,还有几块弹片留在刘万一的体内无法取出。刘万一回忆起“六一二”战斗时黯然伤神,他说:当时战斗异常惨烈,他和战友们共22人,在六一二高地上浴血奋战一个昼夜,战斗结束只有5人生还。
转业地方 夫妻携手做文化
1954年刘万一复员回到家乡,先后在合作社、大杨小学、中学工作。他异常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教书时,他告诫自己,再苦再累,都要克服困难坚决把任务完成,正是他的无私奉献在教书的岁月里,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重,得到了同事的赞许,领导的信任,赢得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和肯定。因工作突出,1958年刘万一被安排到亳县教师进修学校参加了为期两年的教师进修班,1969年从师店中学到大杨中学,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刘万一在完成本职教学任务外还多次举办公开教学、组建宣传队,年年都被评优秀教师。
1975年各地都在筹办建设文化站,因为刘万一能写、会讲,多才多艺,组织上安排刘万一担任文化站站长。从此,他一心扑在文化事业上,想方设法把文化工作做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根据“以文养文,群众文化群众办”的要求,自己筹资购买七亩四分地,同时动员身边朋友、学生一起筹资搭建露天剧院、录像厅、摄影室、图书室,组建6个曲艺队和唢呐班,积极组织放映露天电影、举办书法比赛、文体交流会等活动。1976年他被组织推荐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的老伴赵俊英,先后从教育到行政部门工作,1980年调到大杨文化站,担任副站长,从此夫妻俩携手做好文化工作。1982年刘万一牵头创办戏校,成立武术、礼炮、曲艺协会等,戏校开办4年间,共培训学员100余名,目前,仍有部分学员组建演出团体,活跃在群众中间。他曾率团参加亳县剧场文艺汇演,一次就获得创作、组织、设计、演艺等22个奖项,并代表亳县到阜阳地区参加为期一周的巡演,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大杨文化站也连续多年获得“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由于成绩突出,1996年全省文化工作现场观摩会在大杨镇召开,刘万一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刘万一夫妇对大杨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省厅领导誉为文化战线上的“夫妻站”。
退休不褪色 传统教育做奉献
退休后的刘万一是个闲不住的人,他继续发挥个人特长,积极参加镇村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他多次走进学校、机关、社区等生动地讲解在朝鲜战场上惨烈的“六·一二”战斗,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年轻人上一堂生动的传统教育课,并勉励年轻人,一定要热爱祖国,成为一名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有用之才。
同时刘万一还始终没丢下书法这个爱好,成立亳州书法协会大杨分会,联合书法爱好者举办各类书画展。他出版个人书法作品集两集,参加过多种书法展,获得30多个金奖、银奖。其作品“信义和平”更是在日本东京展出,现在他还是东方艺术家协会和亳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刘万一老人坚持做到无事不出门,出门戴口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他主动找到大杨镇老干部支部书记,掏出1000元爱心捐款。他说:“我是退休干部,是支部委员,更应该在国家有难之时做出自己的微薄之力”。作为支部委员的刘万一,一个个电话通知动员老干部支部的30余名党员积极行动,累计共捐款9200元上缴到镇政府。
刘万一老人,在部队,听党指挥、出生入死,身负重伤,令人敬仰;工作后,爱岗敬业、不畏艰苦,一心扑在教育文化事业上,让人钦佩;退休后,传承书法艺术,深入基层讲授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课,令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