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瑛琪,男,1943年出生,中共党员,雄安新区容城县文化局原副局长。周瑛琪老人是烈士的后代,对共产党对新中国怀着深厚炽热的感情,几十年来一直悉心守护着烈士塔,每天清扫,及时维修。他把烈士塔当成他一生都要精心守护的家,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没有酬劳,以自己的大爱情怀守护着先烈们的英魂。每当有人慕名来访,他都热情接待,义务讲解先烈故事,用心传承弘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几十年来接待过的集体和个人不计其数。
在容城县金容中街,一个临街的大院里,容城县烈士塔静静地矗立在繁茂的花木之中。今年已78岁高龄的原容城县文化局副局长、老党员周瑛琪几十年来一直悉心守护着烈士塔,这些花木都是他亲手所植。每天,他都要清扫一遍塔下的小径,扫去四角塔碑的浮尘,隔三天就给花草浇一次水,让烈士塔有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
老人家一直盼着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家乡的红色历史,留下家乡的革命记录。每当有人慕名来访,他就拿出珍藏着的烈士塔园区的钥匙,带领客人来到他悉心照顾着的烈士塔园门前。
园门外面有小小的一片空地,各种花木果蔬在周老的养护下葱茏繁茂,墙上爬满了凌霄花。园门石筑的三角形尖顶上嵌着一个红五星,下面长方形条石上三个庄严的红色大字“烈士塔”,两边如飞檐一样拱卫着这三个字和顶上似在闪光的红五星。
周老将铁条门上的铁锁打开,门内又有一个门,形状布局与首道门相似,这是周老接手这个大院以后,感觉烈士塔只有一扇门太不安全了,就自己出资又修了一扇门,请时任残联副主席的姚文元题字,将里面的烈士塔和石碑上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字悉心保护起来。
园门内也是一个郁郁葱葱的世界,除了脚下的小路,全是各种花草树木,塔碑周围的松柏最是醒目,苍翠的树形如烈士们挺拔的身影,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不改本色。
塔碑脚下,小路两边,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矗立在花草丛中,古朴厚重,不怒而威,日夜守护着为国为民的烈士英魂。传说这对狮子是从明朝前期传下来的,历经几百年风雨和无数风险,才得以保存至今。
周老有一个专门记录来访者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全国各地媒体与参观者的来访记录,有国家级媒体,有省古建研究所,有慕名而来的各单位工作人员,还有一些文物贩子。有人出价几十万甚至二百多万要这对石狮,周老不为所动,他说这是容城县的文物,是国家的财产。有人曾假装上厕所,想偷走石狮,被周老睿智识破。夜里周老经常和儿子周宇以及侄子周全友、周立军轮番到烈士塔园内去看石狮,还专门养了很多狗,不为看家护院,就为了保护烈士塔和周边文物。
从石狮的身旁走过,走上几级石阶,便来到了烈士塔碑文前。每当有人来访,周老都满怀感情介绍烈士塔,
据《容城县志》记载,容城烈士塔始建于1946年,后被敌人破坏,1966年重建。塔由八通碑组成,为纪念全县在抗日战争及以前牺牲的烈士而嵌刻的碑记。如今,塔身已有些许破损,但无损那份凝重和庄严。塔顶正面是一颗五角星,下面竖着刻有一排醒目的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体苍劲有力。塔身碑文上书三个大字,“烈士塔”,下面是一篇总序性的文字《不朽的功业——献给我们的烈士》,“熬过长夜,盼见天明。八年来,咱们受苦受难在一起,工作战斗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争取民族的解放,人民战争的胜利——坚忍一切残暴的重压,向民族敌人展开了艰巨的斗争。你们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走在大伙的前头,勇敢而顽强……”凡千余字,皆为繁体,朴拙的字体,平实的文风,藏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塔身的另外三面,还有高台上东西南北四个角上,都有碑文,有的刻满了烈士们的姓名和籍贯,周老的父亲周文俊就在其中。周文俊烈士当年是容定新雄涿五联县县长,在一次被几千余名日伪军围剿的战役中,他和五联县政委长征干部尹景芬率领战友们一起英勇战斗奋勇杀敌,战斗到最后时刻,为了不让敌人活捉,宁死保持共产党员的革命尊严和英雄气节,他们俩给自己都留下了最后一颗子弹,双双壮烈牺牲。
除了工整的楷书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的烈士名帖,还有的碑文刻着烈士中优秀代表的详细传记,比如任凤翙烈士的故事,碑文记录他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短暂的一生中求学、担任教员、入党开展革命活动、后任中共容城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在宣传革命思想时被敌人抓获,面对敌人的严刑逼讯始终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投毒至精神失常,仍不断高喊“共产主义是好的!”终至壮烈牺牲(1937年)的经过,碑文称赞任凤翙是“容城人民解放的开路先锋”。正是这样一心为国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先辈们,用血肉为我们铺就了一条新生的强盛的路。
周瑛琪老人是烈士的后代,对共产党对新中国怀着深厚炽热的感情,多年来他一直照顾着烈士塔,每天清扫,广植花木,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没有酬劳。他把这里当成了他一生都要精心守护的家,以自己的大爱情怀守护着先烈们的英魂,义务讲解先烈故事,用心传承弘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