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身边好人 > 郑瑞珍

郑瑞珍

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镇簸萁厂村村民

  郑瑞珍,女,1969年出生,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镇簸萁厂村村民。1990年和丈夫马建志结婚,婆婆因为上了年岁,加上体质弱,经常卧床,郑瑞珍三十年如一日照顾婆婆毫无怨言,被乡亲们称赞为“善良贤惠好儿媳”。她孝老爱亲是榜样,教书育人是模范,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在教育工作中兢兢业业,苦心钻研,课题《桂林山水》被全国教育创新科研成果管理办公室授予国家级一等奖。先后获得“衡水市优秀教师”、武强县“优秀乡村教师”、初中思想政治课论文国家级一等奖等荣誉。

  大多数人认为婆媳关系是天底下最难交往的。在她眼里看来。婆婆就是妈,老人为家辛苦操劳一辈子,理应得到儿女们的孝敬。 她说,“婆婆这代人一辈子经历的苦难数不胜数,吃苦受累节衣缩食,勤俭节约养育子女,真的太不容易,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让老人快快乐乐的安度晚年是我和丈夫最大的心愿。”婆婆年轻的时候身体就不好,曾经在衡水市医院石家庄省医院看病治疗,后来上北京301医院经过专家治疗身体才有所好转,如今婆婆八十一岁高龄,婆婆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多亏了俺家丫丫(郑瑞珍小名)管俺啊,要不是她,俺早死了,俺们不是婆媳,丫丫就是俺亲闺女啊!”老人年纪大了,身体生病也是难免的,相比疾病老人最害怕的是孤单,最需要的是子女的关心,精心赡养老人是做子女的最基本的义务。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给老人端出尿盆,端来清水为老人洗漱,做好早饭第一个给婆婆端上,等把老人收拾好,才急匆匆洗把脸吃口饭赶往学校;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来到老人身边先陪老人聊会天,听听老人心里的想说的话,同时也把学校的有趣的事分享给老人,然后再做饭;晚上陪着老人看她喜欢的电视节目,耐心的做解说,等老人需要休息了,给老人洗了脚,铺好被褥、掖好被角,才关灯离开。

  多年来,光是在老人的饮食上,她就下了不少心思。她自己省吃俭用,为老人准备的每日三餐却尽量做到营养搭配合理,顿顿不重样,让老人吃开心身体就舒心,上几年老人爱吃手擀面,她就精心给老人每天中午做一顿手擀面,再加上老人最爱吃的菜和调味品,看着老人吃得津津有味,心里非常舒心。她还经常给老人买些营养品滋补身体,现在老人食性又变了不爱吃手擀面了最爱吃带馅的,她就每天变着样的包饺子和蒸包子,为的是让老人吃着顺口,工作再忙也是不间断,婆婆常年在屋里见不到外人,看见她时就显得话多唠叨,有时候言语还很难听,每当这个时候,她从不跟婆婆计较。在日常生活中,大小事也让 “随着性子来”,从不惹老人生气。在平时,经常和老人拉些家常里短,让她在亲情的包围下消除性格的孤僻。家里的大事小事, 听听老人的意见,让老人出出主意,尽量不冷落了体弱多病的老婆婆。老人年纪大了,时常担心自己年老体弱成为儿女们的包袱,性格有些孤僻,她就经常说,“家有一老,胜过一宝”照顾老人是理所应当。2016年的冬天, 老人因心脏病复发住进了医院 ,她日夜守在老人身边,一心一意服侍 ,渐渐地老人恢复了健康,而她却消瘦了不少。老人十分心疼逢人就夸 :“我的儿媳妇真是没得挑啊,对我好得很”。

  每逢和丈夫出门儿,都要为母亲带回最爱吃的小笼蒸包;每隔几天她都会为老人砸开一些核桃,将核桃仁装进小盒子,方便老人取食……她虽然是一位平凡的儿媳,但她却用爱心行动和深情敬老的孝举,深深感动了身边无数的村民。对于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她一丝也不敢马虎,她和丈夫曾在刘厂村口儿捡到一个书包里面1万多元的现金,还有本子和零钱,她和丈夫就在原地等了半个多小时,还给了刘厂村失主刘国庆。像这种拾金不昧的事在司机丈夫的身上发生,村民都称呼他“老仁义”。她在教育子女上更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一双儿女特别懂事,在家里孝敬奶奶,尊重父母,在学习上刻苦努力。他们都考上了一本大学,女儿大学毕业工作了,经常给奶奶买她爱吃的用的东西,工作之余经常看望奶奶,陪奶奶聊天儿。儿子被学校评为优秀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并拿了奖学金。儿女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亲的谆谆教诲,离不开良好的家风传承!

猜您感兴趣

身边好人

郑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