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餐饮食品 > 孟凯

孟凯

湘鄂情董事长

武汉人孟凯登顶餐饮业首富

  孟凯,1969年出生于武汉,三层楼的电力技校毕业,18岁顶父亲的职进了武重做了车间工人。没多久,他就厌倦了这种 “一眼可以看到老” 的生活,1988年辞职, 只身南下深圳。再多的细节就无从考究了,好在中国人向来有英雄不问出处的习惯。
  1988年的深圳,已经在特区的快车道上疾驰了10年,正在忙着与世界接轨。
  这一年, 王石创办了万科,任正非成立了华为,史玉柱从深圳大学毕业了。大批有志青年正在这个年轻的城市里可着劲儿折腾。
  孟凯也被这股洪流裹挟着来了,落脚在武汉人最为集中的蛇口。
  但显然, 孟凯的运气没有他们好。他先是找到了南海粮食公司,凭着聪明劲儿,两年后由一名普通工人做到了监督员。这已是一个工人能做到的最高职位,再往上升,必须要有文凭和职称,可他没有,于是又辞职了;炒过一阵子股票,本钱又太少,只能是小打小闹,终究不成气候。
  转眼到了1994年,孟凯依旧没折腾出个名堂来。这期间,他最大的成绩就是认识了湖南妹子周长玲,并相恋结婚。婚后,回妻子故乡长沙的一次探亲,忽然给了孟凯灵感———开一个湘菜馆!
  蛇口的湖南、湖北人多,口味重,孟凯经常听到他们抱怨吃不到合口的饭菜,开个便宜的湘菜馆不正有市场吗?孟凯的小算盘打得啪啪响,回到深圳后,他拉到一个朋友合伙,各自凑了2万块钱,在蛇口石云路租了居民区一个40平方米的小屋,起名为 “湘湘菜馆” 。很多熟识孟凯的人, 都曾向记者描述过那段创业初期的艰难:小餐馆只有四张台,炉子是自己砌的,空调是买的二手货,孟凯身兼服务员、采购员和收银员多职,忙时还要抄起大勺炒菜。尽管如此,“湘湘菜馆” 经营得并不顺利,刚开始的半年一直亏钱。朋友熬不住,没多久就撤资走了,只剩孟凯一个人独立支撑。
  惨淡经营了一年之后,餐馆逐渐有了起色,营业面积慢慢扩大到了260平方米,孟凯的妻子周长玲和妻弟周智都过来帮忙。
  “除了菜的口味好、价格便宜外,孟凯个性豪爽, 喜欢交朋友是他成功的一大原因。朋友带朋友,他的店子慢慢变成了湖北人在蛇口聚会的 ‘根据地’”“楚老宋” 的老板宋汉桥这样解释孟凯发迹的初始原因。传闻孟凯的朋友中甚至包括不少湖北籍的官员和老板,尤其是其中一个夏某,曾担任蛇口税务局局长,对其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7年,孟凯的餐厅在原址扩建为1000平米的酒楼,并正式打出湘鄂情的名号。
  1998年, 刚刚捞得第一桶金的孟凯趁热打铁,在蛇口东滨路又开了一家可同时容纳千人的大餐厅。
  此时的孟凯,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湘鄂情品牌王国,逐步稳定以湘菜和鄂菜为主打菜系,并在餐厅装修中突出荆楚文化元素的特色。同时,口味和价格依旧保持从前的水准。这些措施为湘鄂情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家家店前排长队,甚至有香港的客人专程跑来吃。
  似乎很多中国商人都有一个“皇城根”情结,要把生意做到北京去。孟凯也不例外。
  1999年,孟凯在几个朋友的鼓动下,携夫人周长玲来到北京。9月14日,以200万资本注册成立北京湘鄂情酒楼股份有限公司。
  在公开的媒体资料上,孟凯这样宣称:“到青岛济南大连沈阳等北方城市考察了一番,我爱上了北京。” 事实上, 孟凯的确是做了周密的市场考察,他没有把湘鄂情的深圳模式复制过来,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当时的北京餐饮消费呈现两个极端:要么极贵,比如半岛饭店之类,一餐可能上万;要么极便宜,街头小吃,上不了台面。刚好缺乏一个环境偏高档、价格偏中等的中间档次,这个市场空隙被孟凯抓住了。” 武汉小蓝鲸健康美食管理公司董事长刘国梁给记者分析说,他和孟凯夫妇曾是清华EMBA班的同学,很熟悉湘鄂情在北京的发展路线。
  湘鄂情在北京的第一家店,地址选在海淀区定慧寺的路边,位置虽然不起眼,但却是八大部委密集的地方。孟凯还调整了经营模式,在原来的湘菜、鄂菜基础上又加入粤菜海鲜,并揉合其他菜系,转走中高档路线。“孟凯的市场嗅觉很灵敏,直接瞄准了公务宴请市场。” 刘国梁说。
  试营业一个月后, 湘鄂情近千平米的大厅天天爆满,三个月后30间豪华包房正式营业,亦火爆非常。很快,他就又租下定慧寺店二层、三层的房产,全部扩建成包房,装修风格朝着富丽堂皇方向发展,正好迎合了公务宴请讲究面子的心理。这期间,孟凯善于交际的一面再次起到了关键作用。“相比其他城市,北京公务宴请市场很大,但又没有规则可依,人脉关系非常重要。” 一位和湘鄂情有生意往来的朋友说,孟凯每天上午十点多起床后,就开始辗转在各个包房间敬酒,“很有北方汉子的豪气, 喝酒大方, 请客也大方,他想交的朋友几乎没有交不到的” 。就这样, 在皇城根底下孟凯慢慢搭建起了一张盘根错节的人脉网络。
  2000年,湘鄂情在北京再开两家分店,选址同样在政府机关单位附近。“任何一家店的周边必定有一个部委” 这几乎成了湘鄂情在北京发展的标准模板。
  相比深圳的大众餐饮路线,北京的中高端路线为湘鄂情带来了更加丰厚的利润, 到2002年底,北京湘鄂情年营业额达5500万元, 有人形容他“简直不是开饭店,而是开银行” 。
  站稳脚跟的孟凯,逐步明确了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战略思路。2001年,他先后在长沙、深圳分别开设了两家面积为8000、 6000平米的店子。
  湘鄂情的版图扩张大业, 已经开始。或许, 从那个时候开始, 孟凯渐渐有了建立属于他的餐饮帝国的野心。
  扩张的速度快了,资金流的问题成了摆在孟凯面前新的问题, 借用外力成了他必然的选择。
  这一次,孟凯将眼光投向了此前从未涉足的资本市场。
  经人介绍,孟凯结识了湖南的一家农业类上市公司——金健米业,当时它为了寻求稳定的利润支持,也正在寻找投资项目。双方一拍即合,2002年10月,金健米业出资2000万元入股湘鄂情,占注册资本的48.78%。并于2003年又追加投资3100万。
  市面上曾一度传说,金健米业的的董事长是孟凯之妻周长玲的叔叔,所以这次引资异常顺利。但和孟凯熟识的相关人士并不完全认可这个说法,因为金健米业在投资回报上的要求近乎严苛:每年必须获得相当于投资额20%的税前回报 (税后13.4%)。
  第一次接触资本市场的孟凯相当大胆,接受了这个苛刻的条件,并在资金筹措到位后,相继完成了长沙湘鄂情等三家新店的投产和完成总店扩建项目。2006年底,孟凯还杀回老家武汉,将江城的高端餐饮市场搅得风起云涌。可以说, 和金健米业的联手, 是湘鄂情经营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充裕的资金使得孟凯顺利完成了经营路线的转折。
  但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5月30日,在A股市场大跌后, 金健米业突然要求撤资。这给正在扩张中的湘鄂情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这时的孟凯再一次显示出了在资本市场的天分。他迅速砍掉了与公司餐饮市场定位不符的纯高端店菁英汇、与公司发展规模效益要求不相匹配的华侨村店、与公司主业不相关联的唯楚物业等资产,用筹措的资金按1元1股的价格赎回了金健米业手上43.86%的股权,并顺势对公司进行了产业和资本的整合。
  “此次整合,不单凸显了主业,加强了对直营店的全面控制,还使湘鄂情公司股权价值大大增加。”业内人士评价孟凯这一仗打得相当漂亮。
  至2008 年底,湘鄂情在全国拥有直营店13家,加盟店8家,全年销售额达到6.12亿元,发展势头迅猛。
  然而,孟凯并不满足于此。在他和金健米业斗智斗勇的这段时间里,味千拉面、全聚德、小肥羊三家餐饮企业先后挂牌上市,一路上涨的疯狂让孟凯再次领略到了资本市场的魅力,他也跃跃欲试。
  经过两年多的缜密筹划,2009年11月11日,湘鄂情终于成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成为A股市场的民营餐饮企业第一股。孟凯依靠资本市场的力量成功夺取了国内餐饮首富的宝座,又创造了一个IPO的造富神话。
  但孟凯的故事才刚刚到高潮, 资本市场给他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他还计划着打造中餐标准化,计划着打通餐饮产业的上下游链条,未来还有无数可能。

  汉口三阳路将再开分店

  “未来在湖北地区的投资比重将加大。”北京湘鄂情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湖北湘鄂情餐饮投资有限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8286.92万元。公司法定代表人胡旭东说,公司将投入8300万元,在汉口三阳路开设第二家武汉分店,预计2011年对外营业。500亩的鄂州水产品养殖基地第一期工程正在建设计划中。同时,公司与湖北一所高校合作,在鄂州建立了三四万平方米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为今后拓展门店培养人力资源。“湘鄂情的上市,对湖北本土餐饮企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武汉市餐饮协会秘书长涂水前说,武汉餐饮企业规模大,但是尚未走出去,品牌建设能力需要加强。同时,本土餐企在中式餐饮标准化方面比较欠缺。

    猜您感兴趣

    餐饮食品

    孟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