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建芳,男,1956年6月28日生,汉族,湖北黄冈市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桂建芳长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及相关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从青年时期一直表现出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科研潜质。进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后,由于水生所重视青年人才,科研氛围好,他就像“得水的鱼儿”,顺水而游,顺势而搏,绩效突出,先后获 1988 年的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89 年的首届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1990 年的湖北省青年科技精英等奖项。为筑牢理论基础和提升科研技能,他于 1991 至 1994 年受科学院派遣赴美国深造,两年多时间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和 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了两篇高水平论文,得到国际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1994 年被遴选为首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40 多年来,他与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同行,将美好年华奉献给了国家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发表学术论文 500 多篇,其中 SCI 刊源论文 300 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10 项,培育水产新品种 4 个,出版专著和研究生教材 9 部。他是基础和应用研究皆有建树的科学家之一。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具有独特单性雌核生殖方式的银鲫,受“普适性”所限,在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往往较为困难,但他锲而不舍,经不断坚持和努力,将研究做到极致。发表的论文已被全世界同行广为引用和认同。正是这种执着和坚守,发表的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近几年他一直是生物学领域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他先后主持了两个国家 973 项目和科学院两个先导项目,鉴定出一批与鱼类性别和抗病相关的功能基因及其分子调控网络,开拓了养殖鱼类性别控制和抗病种质创制新方向。他原创育种技术路线,于 2008 年和 2018 年先后培育出生长速度快以及饵料利用率高与抗病力强的水产新品种异育银鲫“中科 3 号”和“中科 5 号”,揭示出两个品种培育形成的机制。作为淡水养殖的主导品种,这两个新品种已在湖北、江苏、广东等全国绝大多数省市推广养殖,占到了鲫鱼主产区产量的 70%以上,增产幅度 20%以上,取得了几百亿元的重大社会经济效益。他还首次鉴别出黄颡鱼 X 和 Y 染色体连锁的遗传标记,由此开拓出一条 X 和 Y 染色体连锁标记辅助的全雄黄颡鱼培育技术路线,获发明专利授权,协助培育出水产新品种黄颡鱼“全雄 1 号”。 黄颡鱼“全雄 1 号”已在十多个省市推广养殖,效益显著。他还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协助培育出水产新品种“长丰鲫”。
桂建芳院士的学术成就、科技贡献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党和政府及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十余项科技成果奖。除了已提到的几个“首届”之外,他还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1995 年)、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6 年)、湖北省劳动模范(2004 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 、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11 年)、全国先进工作者(2015 年) 、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2015 年)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 年)等荣誉称号。
2013 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 年被遴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后,桂建芳院士仍然是多产的科学家,年年考核优秀,年年是模范党员。他在学术圈和行业内形成了他豁达行事、快乐科研的风格。作为行业领跑者,他每年要做 20 多次学术报告或科普讲座,传道授业,被誉为“常听常新”;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和研究生时,更能释疑解惑,引起共鸣。他还受聘为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委员会主任以及一些省市自治区参事、科技顾问等,积极参与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等咨询活动,积极出谋献策,成效显著。他始终保持“不忘初心,谦虚谨慎,持之以恒,快乐前行”的人生信念。
猜您感兴趣
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