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专家学者 > 胡江霞

胡江霞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

  胡江霞,女,1961年5月7日生,黑龙江虎林人,中共党员。2003年度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享受者。现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教授。曾兼任湖北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心理学会学校心理辅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学院心理学兼职教授。

  一、学术经历

  1983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8年研究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83年7月至2007年8月就职于湖北教育学院,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工作。1996年1月晋升副教授,2002年1月晋升教授。其间,1986-198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助教进修班学习一年,获结业证书;2004年参加了湖北省委组织部举办的湖北省第六期优秀中青年专家政治理论培训班的学习,获结业证书。1985-2006年兼任《班主任之友》杂志责任编辑、副主编。

  二、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学校教育、社会心理学、心理辅导以及党建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关注人文精神与心理健康问题。

  三、科研概况

  在其24年的高校教师生涯、10余年的社会科学研究经历中,努力把科研融入教学,在教学中探求理论课题,使教学和科研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与实验》、《中国教育学刊》、《江汉论坛》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代表性论文“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和“从心所欲不逾矩——心理健康定义及标准分析”,被多家学术报刊及学者转载和引述;论文“谈谈学生素质发展中的学习策略问题”,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94-1998年)三等奖;论文“论自我表现的时代意义及其对表现力的培养”,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00-2001年)二等奖。

  四、具体研究成果及论文如下

  (一)著作类

  1、《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导论》,主编,并独自撰写其中10万字,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心理素质教育》(初中部分上册),副主编,华中师大出版社2001年8月版

  3、《心理素质教育》(初中部分下册),副主编,华中师大出版社2002年1月版

  (二)论文类(以发表时间排序)

  1、心理学的发展与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培训与研究》1996年第3期。

  2、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人大复印《心理学》1996年第11期全文转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部分转载。

  3、从心所欲不逾矩——心理健康定义及标准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年第2期;人大复印《心理学》1997年第8期全文转载。

  4、性别差异教育——一种有待开发的策略,《光明日报》1997年8月1日;《教育文摘周报》1997年9月17日全文转载。

  5、当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基本对策,《培训与研究》1998年第4期。

  6、谈谈学生素质发展中的学习策略问题,《教育研究》1998年第8期;人大复印《教育学》199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7、心理素质——个体内心的平衡之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4期。

  8、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光明日报》1999年12月29日;《新华文摘》2000年第4期全文转载。

  9、神经症病因的理论和研究述评,《培训与研究》2000年第1期。

  10、现代教育与现代教师职能的转变,《培训与研究》2001年第1期。

  11、今天,我们如何面对紧张,《班主任之友》2001年第1期。

  12、几种主要治疗流派对咨访关系的处理的比较,《教育科学》2001年第2期。

  13、论自我表现的时代意义及其对表现力的培养,《教育研究》2001年第10期。

  14、心理承受力的广义之见,《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第11期。

  15、从时代的变更中认识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培训与研究》2002年第3期。

  16、让利与得益,《班主任之友》2002年第3期。

  17、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情况调查报告,合撰,《培训与研究》2003年第3期。

  18、人际“双赢”的交往法则与策略,《班主任之友》2004年第6期。

  19、当代教师的角色理念与角色意识,《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0、我的“北国之春”,《湖北教院报》2006年4月28日。

  21、论班级为本辅导模式在中国学校中的适切性,《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第1期。

  (三)湖北省社科院工作成果

  论文类(以发表时间排序)

  1、当网络恶搞“找不着北”时,《长江商报》2008.01.12.专论。

  2、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工作,《光明日报》2008.04.12.论文,理论综合版。

  3、在新的起点上探求思想政治工作科学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年第6期。

  4、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新内涵,《湖北日报》2008.07.11论文(理论版)。

  5、师生和谐,从同感沟通开始,《中国德育》2008年第7期。

  6、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的重大变化,省委宣传部交办课题.调研报告.(本人完成其中1.0万字),合撰,《江汉论坛》2008年第11期。

  7、消费模式与“两型社会”建设,《调查与研究》2009年第1期。

  8、勇于消费是新的节俭,《长江商报》2009.03.14专论。

  9、让科学民主精神在国民素质中体现,《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09年第04期(中)。

  10、在倾听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光明日报》2009.11.25。

  11、从变更的时代中解读和践行我党不变的宗旨,《江汉论坛》2009年第12期。

  12、加强党性修养须自警,《党建研究》2010年第1期。论点摘编

  13、艰苦奋斗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内涵,《湖北日报》2010.02.11论文(理论版)。

  14、党性修养与党员干部角色意识的完善,《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09期。

  15、文化传承中的变异与国民社会心理偏差的调适,《江汉论坛》2010年第01期。

  16、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与培植,《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02期。

  17、从主体意识的觉醒看人民的幸福观,《湖北日报》2011.08.04论文(理论版)。

  18、转型期人民幸福感面临的困惑与矛盾,《学习月刊》2011年第09期(下半月)。

  19、雷锋精神传承的辩证思考,《湖北日报》2012.03.19论文(理论版)。

  20、创先争优实践效应的心理分析与构建,《学习月刊》2012年第10期(下半月)。

  21、人民幸福观实践路径的心理探析,《江汉论坛》2013年第11期。

  22、人民幸福感与党的宗旨实践的现实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3、从心所欲不逾矩——试论爱国价值理念的培育与践行,《学习月刊》2014年第10期(上半月)。

  24、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种人类追寻的价值规范与实践共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5期。

  25、从心所欲不逾矩——敬业价值理念的培育与践行,《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年第05期。

  26、由不逾矩到从心所欲——谈“三严三实”的心理内化与自我融合,《政策》2015年第11期。

  27、心存敬畏方能坚守初心继续前进,《湖北日报》理论版2016.08.15。

  28、党员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政策》2016年第09期。

  29、长征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接力,《湖北日报》理论版2016.10.24。

  30、怎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湖北日报》理论版2017.12.31

  31、“美丽中国”目标实现的自信基础,《政策》2018年第1期。

  3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基础,《理论月刊》2018年第05期。

  33、人民美好生活“心理平衡感”的缺失与满足,《人民论坛》2018年第05期(下)。

  (四)课题

  1、2013年主持完成一项湖北省基金课题,已获准结项。项目名称:践行党的宗旨与实现“人民幸福”的相关研究。项目编号:2012052。

  (五)获奖情况

  1、1999年被湖北省高校工委评为湖北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2、1994-1998年度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3、2000-2001年度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4、1998、1999、2001年,三次获得湖北教育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

  5、1994-1997、2003年,两次获得湖北教育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

  6、1994年获湖北省教育学院系统优秀教学三等奖;

  7、1999-2000年度被评为湖北高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优秀教师;

  8、2004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

  9、2009年、2014年、2015年,三次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年度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

  10、2016年被授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

    猜您感兴趣

    专家学者

    胡姓名人